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作品译介20年述评(1997—2016)

2017-09-02朱鸿祥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译介生态文明

朱鸿祥

摘要: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承载着生态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人类共同体的命运诉求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走向世界的译介颇为重要。本研究拟从文学作品译介视角勾勒出近20年现当代生态文学译介概况,为解决生态文学翻译单行道的弊端提供参考,继而拓宽生态文化传播和生态文明建构的国际化视野。

关键词:现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明;译介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正逐力培养国际生态视野,人们将目光投向东方的生态传统与思想,希冀从中找出全人类的出路。东方世界受到全球的瞩目无疑为中国生态文学接轨国际提供了機遇,而如何展现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对待生态问题上的戮力同心、分享行之有效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但“国内对生态文学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其翻译的关注,生态文学的相关翻译研究尚属空白,有深入研究的空间”[1]35。本文拟从生态文学作品译介的视角,对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透过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为培养中国生态文学与文化的世界视野提供借鉴。

一、译介分析与接受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探讨中国生态文学作品译介的大致路径,从作品选择、翻译主体、译本发行进行总结如下:

生态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选材十分狭窄,小说居多,其它文体偏少,对于译介对象的选择上大多参照作品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所选姜戎的《狼图腾》不仅在国内获得多个奖项,还荣膺“曼氏亚洲文学奖”,如今传播层面已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以及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作者,其作品得到较多的译介,如出生于四川藏区的少数民族作家阿来和描写东北少数民族异域文学的迟子建,西方人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独特期待构成了西方读者及研究者的双重镜像式好奇,成为此类文本传播的卖点与研究者研究的兴趣点。此类传播情况的探究为我们全面体察文化关注点指引了方向,从而在建构国家与民族身份上引起诸多的思考。虽然译介书目较少,但也可管窥到从事生态文学作品翻译的译者多为汉学家和国内知名翻译家,总体来说,译介主体的范围局限也正昭示着现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译介的缓慢现状,缺乏不同翻译者的共同参与,因而生态文学还不能深入人心。译者徐穆实、葛浩文等深谙西方读者的审美倾向,使译作能够相对顺利地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外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西方主流的大型出版社,例如Penguin,Random House以及旗下的Harvill Secker等。这类商业出版机构往往注重译作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常常对译本进行改动,集中体现了赞助人对文本的影响和操纵;二是致力于中国类书籍海外出版的出版社,如Panda Books丛书系列,由中国文学出版社承担着出版“熊猫丛书”的任务。

二、原因与对策

相比其他主题的文学作品,国内外对中国生态文学作品的译介整体呈现出数量较少且译文在国外产生的影响有限等情况,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这其中当然存在版权等原因,但究其原因与可行对策,笔者认为:中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学的起步如同其经济的发展一样略微滞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生态理念又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战略相冲突,推迟了社会、中国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译介群的匮乏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外译,培养既有哲理又有诗情的译者迫在眉睫;生态作品中的特色语言成为译介过程的客观鸿沟,雪漠笔下的西部猎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陈应松笔下的湖北神农架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书写成为译介过程难啃的骨头;译介成功与否与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诗学审美上的差异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品的成功译介,除了培养优秀的译者还需要重视诸如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宏观因素。

三、译介价值

生态文学研究的核心在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译介研究作为探究世界生态文学发展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对话形式,定会在交流中实现中西互补,中西互鉴,为社会生态的研究创设一个思想平台,“正是在‘对话中,双方扩大了眼界,达到视野的融合,使精神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2],从而在对待生态问题上能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整体性思维探讨出较为全面的应对方法,避免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自古以来中国独特的儒家“天人合一”文化,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佛家“善待众生”之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引以为傲的生态智慧,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作品当中。《怀念狼》中体现出的简单的野生动物保护无法将生态危机釜底抽薪的内涵以及《狼图腾》中展现出的生态竞争所营造的动态和谐才最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理念等一系列中国式的智慧迸发于中国文学的文本之中,译介中国的生态文学进而传播了中国的生态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瞻远瞩,成为构建美丽中国形象的媒介。

四、结语

伴随着生态建设的进程,中国生态文学作品译介作为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的新领域,将成为中国文学译介框架建构的有力补充。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生态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对于树立中国环境保护理念和建设和谐世界愿景至关重要,对我国生态文学译介的研究将极大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构的进程,进而提升国际威望。

参考文献:

[1]马军红.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5(4):35.

[2]腾守尧.文化的边缘[M].作家出版社,1997:2.

[3]斯炎伟.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C].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译介生态文明
奥尔特加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