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7-09-01杨保香
杨保香
摘 要:创新创业是一项长期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工程,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技能时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的发展和推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管理。分析和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其以后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协同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108-02
引言
随着这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改革和不断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到国家各个经济领域中去,在全国各大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同样如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建立完善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创新型实践技能型人才。各大高校都将创新创业列为本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发展领域,以期达到“跳起来摘桃子”“弯道超车”的发展效果。
纵观这几年国家实行创新创业行动以来,在国家层面上政策制定、再到设施配套和方案设计、最后到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已经有了一系列长足发展。各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经过全方位准备和努力,最后取得了好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比赛,写出了创新创业的文章,总结出创新创业的好点子、好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模式,但是这些比赛和作品,真正转移转化成实际应用成果并真正投入到市场,形成生产力的却不多,经不起市场和社会的考验。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研究创新创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改革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两者的协调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短期化,没有长远规划。有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早就已经起步,也形成了一套专业协调的职能部门,比如创新创业发展办公室,专门组织负责本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开展。为参加国家级、省级项目申请了专项资金、进行了设备采购和场地投入,同时申请一些课题,并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把拿名次、夺第一、出成绩作为创新创业最终目标,而不是将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长期性、实用性、协同化的项目来抓。
2.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市场相互脱节。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理论化比较多,但在转移转化应用性、实用性成果能力不足、成果不多。有些高职院校在理论上提出的方案比较多,观点也比较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转移转化成果并不多、实践操作性不强,运用到实践当中就少之更少了。笔者走访了几个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同企业同人谈起,同人就判断该点子虽新颖,但是企业实际运用方法是什么?操作性在哪里?太过于理论化,甚至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指导企业去实践,这就说明创新创业项目没有很好地接地气。
3.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经验滞后,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现在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是专职教师,这类教师很少有企业实际经验,更不用谈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经历。教师们对企业运营和管理体系不熟悉,缺乏创新创业的专业训练和实际操作经验,进而把创新创业当成一门选修课程或者就业技能课程,学生也就对创新创业熟悉和掌握不全面,进而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二、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对策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认识和行动上要高度统一、协同管理。在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应当统一认识、从长远化出发。学校应将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从创新创业的高度上加深认识和理解,从创新创业的意识、品质、精神和行动以及实践性进行专业概括,形成一整套科学体系。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应当设置出真正具有项目、人力、资金、筹划和运营能力的创新创业发展职能办公室或者委员会,由高职院校负责人任一把手,主管学校创新创业发展政策研究、前期的调研以及执行等。从人力、资金等其他软硬件环境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开发与发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从参加国家级大型比赛,从项目的政策和可行性上,认真调研找出切实可行的项目,沉下身子、稳下步子、瞅准市场需求,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做出实质性的成果来。
2.学校和社会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搭建好学校和企业合作桥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尤其是中小型的科技孵化型企业,大力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到企业中有重点地培养和锻炼创新创业的管理意识、业务开展以及协调应变能力。学校和企业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将两者进行高度的有机结合,实现互补。这样创新创业才能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条件,毋庸置疑,明确社会需要才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终突破点。
3.学生和教师要加强在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协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其创新性和实践性;扩展自己的企业实践和管理协调能力。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实训,进一步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师应对创新创业环境方案、团队合作培养、政策优惠申请,进行深入细致的掌握和讲解。不能一味地讲解理论,应把社会上需求及变化实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开动脑筋。学生也要结合自己的特征,制定符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方案。在制定设置目标和方案时,进行深入细致社会调研和分析,教师们要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得力参谋。
4.理论研究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要有机结合。尤其是成果的转移转化,是理论研究的排头兵。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一定要切合市场需求,用市场需求去检验理论成果的转移转化,一定要深入到市场实际应用能力上,社会需求才是创新创业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制定方案时就应当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结语
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工程,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写几篇文章,也不是参加几项有等级的比赛就行的。在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操作时一定要立足实际,关注社会需求,注重其长远性和时效性。创新创业更是一项协同化管理的实战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层级共同参与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也就真正地体现出1+1>2的效应,更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时效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1-103.
[2] 李家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价值视角与途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31-133.
[3] 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