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探析
2017-09-01南阳
南阳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一项非常严肃与重要的工作,需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与长期的努力,以此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人才培养,以此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同时这也是中国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重要工作。为此,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采取恰当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长远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146-0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其基本原理,做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此满足改革、实践的需求,实现理性升华,创建新的实践指导理论[1]。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此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基本命题创新
首先,基于社会历史,根据社会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予以深入探讨,以此对其话语体系予以创新。一方面,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不要只是注重社会规律探索,还要加强社会发展模式构建,这样才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创新。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应适当融入观念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创新自觉性,从而理性、清醒地认识到“话语分析与话语批判”的观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
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依据,注重理论实践的提升,深入探索符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及“中国模式”。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其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吸纳,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深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模式”逐渐成为了研究重点。一般而言,“中国模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还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参考,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尚不成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需总结经验教训,从现代化、全球化角度分析问题,以此为中国发展道路创造有利条件。
(二)传统命题深化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定要对以下原则予以遵守:一是实践性原则。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应对当时社会背景予以全面分析,了解其思想是时代产物,还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理念,从而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定要对理论与实践、民族特色与全球化关系予以恰当处理,并围绕中国发展道路予以完善,以此取得良好的创新结果。二是批判性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之日起,就是以批判者与革命者的姿态发展起来的。为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定要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予以充分联系,明确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深入分析与判断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排除左、右错误思潮的影响[3]。三是整体性原则。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主要就是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定要对整体性予以充分认识,并明确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重要性,进而展开深入研究。
其次,就现今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是一种边缘化状态,喊口号者多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陷入瓶颈,极大地影响了创新。为此,要想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生态予以了解,进而达到返璞归真、追本溯源的效果,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生态,最大限度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次,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对西方研究成果予以借鉴,从而发展属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并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思潮。为此,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应秉持开放思想,接纳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同时也要进行一定的辨别,以免形成“以西解马”的学术导向,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4]。
最后,自改革開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前);第二阶段为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后);第三阶段为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1世纪初)[5]。尽管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观察世界、改造世界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质上还是一种实在论,属于马克思批判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而言,主要就是由“观察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观、世界观、认识观的统一,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实践的认识,导致实践活动陷入庸俗化局面,最终致使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成为了朴素的经验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说,主要是基于历史的一种世界观,出发点为现实生活的人,根基为世界与人的协调统一,而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价值归宿,进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指导思想。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
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时,必须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也是一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发展而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人才的时候,应注重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人才积极吸收社会各种有益成果,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6]。
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时候,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实事求是精神培养。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不是悬空的,而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思维。批判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批判而批判,而是要获取相应的真理,进而予以理解和掌握。只有实事求是的批判,才可以实现真批判,明确批判对象的内在矛盾,找到合理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培养人才。二是,否定性思维培养。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否定性思维,但否定并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理论主要就是对实践的总结,经常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导致理论不全面,缺乏指导意义。为此,在新历史条件下,一定要加强反思,这样才可以促进理论的向前发展。
(二)构建创新型知识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原典训练不足是一大瓶颈,为此,应以原典为主体创新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树立原典意识,明确原典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意义,同时重视原典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此加强对原典的学习。二是加强原典学习指导,并对原典阅读予以指导,并且认识到人才培养不只是局限于原典学习,还要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精华予以汲取,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7]。三是构建原典课程体系,明确原典训练范围与课程设置,实现原典教育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建开放自由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就要加强思想解放,摆脱教条主义的限制,这只有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可以实现[8]。为此,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就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一是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开阔视野,以此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提倡学术自由,坚持党中央宣传纪律,形成学术无禁区意识,从而大胆探索学术范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各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中,其质量优劣,与学科学术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与整个民族及国家的理论水平、文明素养也有着很大的联系。为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定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此培养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献:
[1] 李明建,涂金坤.理论创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佳木
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170-172.
[2] 张建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十年建设回顾与反思[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9-23.
[3] 鲁力.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作者群体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
社会科学学报,2016,(9):80-83.
[4] 刘国敬.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天津高等院校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
[5] 张洪春.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正义感”培育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视角[J].凯里学院学报,2013,(4):13-15.
[6] 颜文皎.马克思主义在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及实施途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1-115.
[7] 康秀云,郗厚军.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8-23.
[8] 李红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部力作——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5,(3):155-156.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