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向汉字更深处漫溯
2017-08-30陈洁
陈洁
摘要:学生识字但不“识古”,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症结。这不仅导致汉字书写正确率不高,还使得古诗词鉴赏题、文言文阅读得分低下。究其原因,语文课对文字的教学仅止于记诵发音、笔画顺序,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源起、构造与演变,把“文字教学”上成了“识字教学”。我们应当借鉴古人“小学”析字源之法,先解字形后读诗文。在辨形纠错中降低错字概率,在据形索义中明了字中真意,在依形循根中深化文意理解。
关键词:源解汉字;古诗文教学;辨形纠错;据形索义;依形循根
许慎言: “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不理解汉字的古义,难以体会古诗文的原意,可谓谈“古”色变。
学生识字但不“识古”,这不仅导致汉字书写正确率不高,还使得古诗词鉴赏题、文言文阅读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语文课对文字的教学仅止于记诵发音、笔画顺序,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源起、构造与演变,把古诗文中的“文字教学”上成了“识字教学”。
文字之学,在古时被称为“小学”,古人对其极为重视,视为诸般学问的源头,《三字经》中有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古时“小学”采用的是字理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其源,也知其变,知今义,也知古义。
我们若要学生“至四书”,应当借鉴古人“小学”析字源之法,先解字形后读诗文,让源解汉字助益古诗文教学。
一、辨形纠错——降低错字概率
汉字中有很多形似字,学生在书写时极易混淆,写成别字,如《木兰诗》里“万里赴戎机”的“戎”,很多同学写成“戒”。
戎和戒,只有一笔之差,如果按通常的笔画教学让学生抄写多遍,学生能短时记住,时间久了又会别字重现,可谓高耗低效。但是从本源上去解析这两个字的初始结构,字形立明,字义立现,学生再不会忘却。
“戎”和“戒”二字右边的义符相同,都是一种兵器“戈()”。两字的区别在左下角的部件。“戒”金文写作,小篆写作,可见左下角为“双手( 、 )” 。两个字符合意为双手握住兵器,谨慎防卫以防止敌人突击,本义就是防备、使免除(危险),如戒备、警戒、戒除等。“戎” 金文写作,左下角的,是盾牌的握柄,代盾牌。戎的两个字符义就是手持“戈”与“盾牌”。戈戟与盾牌,是古代士兵的基本装备,戈攻击,盾防护。所以“戎”的本义为兵器或战争,如兵戎相见、戎马一生、戎装等。
解析字源后,回到《木兰诗》中,明确“戎机”是“军事机宜、战争”的意思,且花木兰上战场一定要执“戈”持“盾”保护好自己,才能“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有了这次因义记形,后来在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就没有学生把“戎马关山北”写错了。
可见汉字教学不能止步于会读、会写,更要通过辨析字形让学生知其源,明其义,惟其如此,汉字书写才能摆脱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的书写危机。
二、据形索义——明了字中真意
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作用,了解偏旁的本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汉字的意思,从而助力解读古诗文的原意。
以“月”字旁為例,很多月字旁的字义却与月亮毫无关系,如肢、肝、腿、脚、肺等,这些字中的“月”其实是“肉”的意思,所以月字旁的字大多和人体器官相关。
追溯“肉”的篆体写法有 和 两种构形,两个都像一大块带有肋骨的肉。后来, 演变为“肉”; 演变为“月”,但还是“肉”的意思。此外金文的写法 ,也表“肉”的意思。
知道“月”的源起后,学生在遇到生字词时,就能触类旁通,据形索义。在学习《治水必躬亲》里的“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时,学生就大体能知道“胼胝”和身体有关,再联系别两个句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和“凡禹之所为,过门不入,胼手胝足,而不以为病者”,可以揣摩出“胼胝”的意思为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老茧。
而在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对于“八百里分麾下炙”的“炙”,学生自己就可以望形会“意”了,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意思就是烤肉。这种据形索义的方法还能避免把“炙”写成别字“灸”。
再以“贝”旁为例。
笔者教学《卖炭翁》,学生预习后,很多同学对 “心忧炭贱愿天寒”作了“?”标注,表示不解,问其原因,原来是把“贱”字理解为“下贱”、“低贱”,和“炭”字放在一起,果然意不通。
造成这一困惑也是源于学生不知“贝”旁表何意。我让学生列举“贝”旁的汉字,有购、赏、赐、贷、贸、贵、贮、贯、货、债等等,这时学生会发现这些字都和钱财、贸易有关。进而告知他们夏商周时期以贝为货币,所以“贝”代表“钱”的意思。
再源解“ ”字的右边: 是两戈相击,取“相击”之意,后简写为“戋”。两个构件的组合意即为:两贝相击,贝残,失去价值,不值钱。
学生明了此意后再读“心忧炭贱为天寒”,就读懂了卖炭翁是担心天气不冷炭不值钱,所以虽然“衣正单”,心里却“愿天寒”。
教师追根溯源,学生就有迹可寻,就能根据偏旁部首索取字义,此举简而易明,能让学生了解该字的本义来源,对其有深刻的感知。
三、依形循根——深化文意理解
汉字源解,不仅让古诗文教学回归了语言之根,还能带领我们追溯民族文化之根。
汉字构形透射了古代社会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如从“采、蓄、渔、狩、耕”等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到古代采摘、饲养、渔猎和农耕的生活图景;从“牢、家、牧”等字形,可以窥见古代畜牧业的发展;从“巢、穴、宫、室”等字;可以再现中华先民居住民俗文化的源流;从“劓、刖、执、劈”等字形,可以感受到古代刑罚制度的严酷。
下面着重以“示” (礻)旁的字群来探寻古代的原始崇拜文化。
古人认为神居住在至高之处,在天之上,于是甲骨文以 来表现至高者,其中的垂直线代表极其高耸,横线代表天。古人相信神会从天上降下祸福,所以篆体添加了一个表示分散的符号,于是成了 ,表示一位能分赐福祸的天上神。所以“示”的本义是至高神,含有构件“示”的字都与神明有关。如:神、祸、福、祥、祝、祷、祭、祖、宗、祠、社等。endprint
万物有灵形成了古人的多神崇拜现象,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是古人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人神、地祇,也就是神灵崇拜(神、祸、福、祥、祝),祖先崇拜(祖、宗、祠)和土地崇拜(社)。
了解这一文化根源后,学生就頓悟《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为何会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作为战争条件之一,原来他是希望战事能得到神的福佑。但是曹刿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从他说的“神”和“福”可见时人都有神灵崇拜的思想。
再如《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选择在“祠”中“狐鸣”,陈胜利用的是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心理。
字集中体现了华夏先民对土地的崇拜。社的构件是左为“示”,右为“土”,意谓主宰土地的神,也指祭祀社神之所。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本源,作为农业部族的先民,衣食都离不开土地,以农为本的先民,无限尊崇土地之神,从天子到乡民,都立社祭祀土地神(称为祭社、社祭),祈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
祭社是传统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许多首诗均提及或专门描述祭社,如《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代邻家子作》的“社日淋漓酒满衣”、“扶得吾翁烂醉归”,《社鼓》中的“饮福父老醉,嵬峨相扶持”,《社肉》的“醉归怀余肉” ,再现了春社时饮社酒共醉的场景。
而从辛弃疾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可见“社”之盛行。
古人是如此敬畏社神。学生就不难理解《晏子春秋·社鼠》中晏子何以称社鼠为治国之患,“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这些老鼠之所以不能用火烧、用水灌来除掉,是因为它们居于社庙之中。
以上可见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依字可循文化之根,可解文本之惑,深化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需向汉字更深处漫溯!析汉字之理,解汉字之源,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深度学习,体会汉字的丰富意蕴,领悟古诗文的精妙,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湘飞.着眼偏旁部首助力识字品文[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01).
[2]廖文豪.汉字树[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 215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