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

2017-08-30卢丽霞

中国德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品德资源德育

品德课程要从儿童生活中挖掘生动、鲜活的资源,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最终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指导儿童的行为,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谈课程必谈整合,整合成了时下学校的热点话题。然而热的背后很少会有教师冷静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整合,怎样的整合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使学生完整地过“知行合一”的道德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整合资源,对于品德课程教学非常重要。但目前,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问题分析

(一)主题内容叠加

不同教材中存在很多相同主题的内容,在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很多老师会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人 自然 社会》《小公民》《我与杭州》等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还与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相整合,与秋游春游相整合等。如在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服务在身边》一课时,某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公安局、税务局、图书馆、客运中心等服务机构后,将本课内容与学校的“爱心护学岗”整合,与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整合,与少先队活动“走进敬老院”整合,导致与假日小队活动“擦亮小红车”整合,学生今天去敬老院,明天去擦公共自行车,过于忙碌。整合如果给学生带来的并不是减负而是增负,这就违背了整合的意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整合并不是这样简单地将同主题的内容全部塞进一堂课或两堂课中,而是要有取舍,有重点,一课一得,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有一点收获便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二)教学目标失准

在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些主题在多册教材中都有出现,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二年级有关于社区的主题“我们生活的地方”,三年级有“话说社区”,四年级有“这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做社区的文明使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话说社区”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喜爱社区,培养他们做社区好居民;“这是我们的社区”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社区、热爱社区的情感和愿为社区服务的主人翁意识。这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梯度上升的,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走进社区去体验生活,而没有紧扣目标详细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就无法实现育人初衷,因此像这些同主题的内容,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全套教材、课标,把握好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精心设计有意义、有梯度的实践活动,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各科内容重复

学校德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工程,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一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会在学校不同层面重复开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人力的分散以及活动质量的低效。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单元,其核心目标是带领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现象及关于秋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就是《金色的秋天》,少先队活动要开展走进秋天的主题班队活动,学校又要组织学生进行秋游等,像这样各科教师上重复的内容,不仅费时费力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四)教师缺乏相关素养

课程整合整的不仅仅是学习素材,更是人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对教师素养要求比较高。然而由于教师个性及本身能力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整合人力资源,学会借力发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教师不会整合身边同事、家长等人力资源,无法促其融入课程教学、促进我们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要求教师对信息传媒及网络等方面要有较深的造诣,能给学生清晰、准确地指导。如果品德教师只是不懂装懂或只讲皮毛,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践探索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

(一)立足学校,整合德育活动

从学校视角,整合学校德育活动。

首先,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分管德育副校长为组长,以德育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品德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

其次,开学前半个月,商定新的一学年德育课程实施蓝图。从学校层面和品德学科教师的不同角度思考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并制定详细的拓展型课程实施纲要和内容。

最后,学校德育活动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有机整合,依据不同年段身体、心理和认知水平有序列、有目标、有体系地实施开展活动,确保德育目标不重复、不交叉、不零乱。

经过三方面的努力,学校德育工作将会条理化、有序化,人人知道做什么,人人知道怎么做,一改以往教学活动目标混乱、活动内容重复、教学质量低效的现象。

(二)源于生活,整合学习素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兒童生活中挖掘鲜活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生活资源、家庭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将这些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资源与教材相整合。

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我看家乡新变化”这一单元时,我们将其与德育地方课程《人 自然 社会》中的《家乡物产》和《风景秀丽的四大名湖》相整合,整合的资源不仅与教材主题相同,而且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补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更加热爱家乡。

(三)因地制宜,优化资源渠道

生活的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渠道有很多,如何整合素材才能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指出:“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大工厂”一课时,在带领学生学习现代化工厂的具体分工、生产秩序以及发展历史后,我们整合了“走进企业”这一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味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学生在公司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味全牛奶和可口可乐的历史及发展,熟悉了工厂里有哪些工种以及这些工种的特点,参观了味全牛奶和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在亲眼见证了一瓶瓶牛奶、可乐经过一道道工序后来到手上的情景后,学生们惊喜不已。这样的拓展实践,给了孩子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途径,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知行合一。

(四)緊扣目标,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目标展开,因而教师要精心挑选能体现教学目标并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进行整合,要有取舍。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有一些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场面极其热闹,活动一个接一个,但稍加琢磨就会发现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层次等。因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适合的、有用的资源服务教学是当下努力改进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一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课前的调查学习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法,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老师上课时将长江有哪些鱼类以及遭受到怎样的破坏作为拓展内容,这就偏离了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目光聚焦在“这项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有什么价值”等深层次问题上。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需求,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设计。

(五)借力家长,实现优势互补

家长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简单的家校联系走向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家长成为了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随着家长素质的提升,家长愿意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班级成长环境都非常关注,愿意和班主任一起共同关注班级环境的建设,也更积极主动地介入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另一方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涵盖地理、历史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有更全面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因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知,不仅可以让很多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更受学生欢迎。

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我也会当家》时,教师要开展让学生尝试当家的活动,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当家的本领。可是虽然身为教师,我对于“当家”方面的技能也不大懂,于是我就向家长借力,开设了“家长课堂”,邀请我班小钰同学的妈妈教孩子们做水果沙拉,请萍萍同学的妈妈教大家包饺子。家长们很配合,也很热情、认真,不仅准备了上课用的各种食材,还写了教案,做了课件,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了生活的技能,体验了全新的课堂。

三、总结反思

在小学品德课程整合中,教师要转变育人方式,丰富育人方法,做好品德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的结合。教师要改变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感悟的现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教学目标、借助家长资源,整合品德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把握整合的目的与落实的关键。

(一)整合的目的: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建议》第17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阅读、讨论、交流、辩论、两难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模拟活动、教学游戏、观察、参观、调查、访问、制作、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和采用,尽可能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一切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要以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原则,避免流于形式或为选择而选择。

(二)落实的关键:关注孩子个性化的发展

当前,我们的德育倾向于重说教,孩子亲身经历体验感悟不够。所以人们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道德理论上的巨人,是道德行动上的矮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关注孩子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他们的思想觉悟与行为品质。所以,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教学实施都要从细化教学目标入手,做到课程目标按照不同年龄学段水平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从真正意义上让孩子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让不同的孩子得到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品德课程要从儿童生活中挖掘生动、鲜活的资源,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最终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指导儿童的行为,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我们的课程资源整合要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精心选择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准;要从整体出发,删去重复交叉的内容,整合同主题同目标的活动,要能减负增效。尽管我们的德育课程整合已初显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须努力尝试,因为资源是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我们要继续为儿童更好地发展而不懈努力。

【卢丽霞,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品德资源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我给资源分分类
好学者贤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资源回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