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门槛”=“没门槛”?

2017-08-30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门槛大学专业

@黄国华(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走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道路,推出了很多有益学生成长的举措,其中广受关注的当属“转专业”。转专业真的是“零门槛”吗?显然不是,准确的说应该是“申请零门槛,成功看准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各高校正是在这一条规定的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转专业制度。从制度设计来看,转专业由“申请条件”“接收条件”和“接收办法”组成。转专业“零门槛”主要是指“申请条件”零门槛,也就是说有转专业意愿者都可以申请;能否成功转专业,则要看申请者是否满足“接收条件”。在这样的具体制度面前,恐怕只有在拟转入专业方面有特长、有准备的学生才能成功。正因如此,校园中才有提前选修拟转入专业课程、补习有关专业技能的“转专业预备生”,正是良好的准备,才让这些“预备生”在转专业中顺利转正。机会只偏向有准备的头脑,转专业也不例外。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我不愿意说所谓的转专业“零门槛”是一些大学招生时吸引考生的“噱头”,但一些媒体对此的大肆传播,的确会给考生和家长造成误解,错认为只要跨进某所大学的校门,所有的专业可以任性挑选。事实上,每个专业都有最大容量。求大于供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任何门槛让每个希望转专业的人如愿以偿。何况学生希望转入的专业绝大多数都是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其结果不是“没门槛”,而是门槛很高。转专业是需要成本的,不一定是物质成本,而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退一步讲,即便真的对某一专业情有独钟、痴情不改,也可以先把本专业学好,再考虑通过考研等方式追求心仪的专业。利用学习之余,旁听、自学一个专业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固执地在转专业上纠结。再者,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一些專业之间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除此之外,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跨专业的人才说不定更有竞争优势。这样看来,转专业“零门槛”“没门槛”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学习好、实践好、历练好才是最重要的。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应该说,一些大学作出转专业“零门槛”的承诺,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想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办学的开放胸怀和办学政策的灵活务实。但是,细加思量,大学生转专业“零门槛”政策,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在实际运行中的难度颇大。因为要实施转专业“零门槛”政策,首先要保证大学各个专业在高考招录时的分数是相同的;否则,就会给一些考生留下先以“低分数”入校再转读“高分数”的优质专业的“空子”,当然还可能滋生出大学部门内部的腐败,如果这样,就戕害了高考招生的公平竞争原则,从而也损害了大学公平、公正的形象。任何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是“一般齐”的,基于这样的现实,每一所大学的热门专业、优势专业总要有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无门槛地申请转到热门专业、优势专业。退一步讲,如果真是转专业“零门槛”政策,那么大学必须回答:在这一政策下培养出的大学生质量能否如初,抑或只高不低?

@陈鷟(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可以肯定,转专业“零门槛”这种高校内部政策的出台,是在国家按专业类别招生改革背景下,高校间新一轮生源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有整体优势的名校为了巩固原有招生地位和有优势特色学科的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针对招生改革的一种巧妙对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进步。从国家角度看,在特殊历史时期,高校分层次分先后招生、再固定专业培养为国家社会的基础建设布局和重点领域的战略突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国家社会基础构架的基本完善和市场经济,特别是创新引领下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与智力的流动导向权由计划向市场的适度甚至较大程度的让度就势所必然了。再从学生个人角度看,兴趣、性格、天赋和价值追求,是其内生性成长动力。若能在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了解,再做相对理性的专业选择,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必然更好。所以,高校内部转专业“零门槛”是件好事。当然,它也可能使新的招生办法的改革预期效果缩点水,使生源流向向着原来的路向有所偏回。但这个对冲博弈的结果依然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进步。

猜你喜欢

门槛大学专业
石头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门槛杂说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至善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