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

2017-08-30魏传光

中国德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道德教育在形式、理念、效果等方面较之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育活力与育人效果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便是道德教育多少还受到概念思维的影响。

所谓概念思维,是指通过将现象归结为概念,然后通过概念之间的演绎、归纳、推理来把握现象或理解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思维模式下的道德教育会呈现以下现象:将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化为概念;把传授概念列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运用标准化、数字化、书面化的形式进行德育考核。以概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必然会造成道德教育的“三大缺陷”:一是抽象性。本来应该徜徉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关怀鲜活的生命存在、有“脉搏”有“温度”的道德教育,会变成抽象的理念和知识,以及僵死、封闭的符号和代码。二是隔离性。把概念系统与生活隔离开来,受教育者每天身处生活世界中,却在教育者的支配下去记诵既定的道德规范条文,遗忘了对生活情境的生动体验。三是凝固性。视受教育者为一种本质既定的、独立的、普遍的抽象存在,是一成不变的人,无视或否定学生在自身人性发展中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三大缺陷的背后,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一,价值一元论的思考框架。概念思维本身隐含着对价值一元论的痴迷,坚信在多元价值观中必然有且仅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观,所有其它价值观都必然在其主导下存在。受这样的观念的误导,会导致一些道德教育者形成不切实际的抱负,企图运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单一价值观来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所有的道德困境。

其二,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即把道德教育理解为一门知识,认为掌握了这门知识就会形成美德,它把活生生的教育对象视为一种可以用理性、概念来予以静观的对象。这就造成道德教育的知识与实践、认知与情感、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割裂了道德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的融合性,割断了道德教育与其生长根基的骨肉联系,割开了生活与教育的一体性,最终使道德教育走向抽象化与虚假化。

其三,道德权威主义的色彩。概念思维主导下的道德教育往往认为每个社会都应有一套合理化的价值系统,而这套系统不需要反思,只需要教育者涂上道德权威主义的色彩,扮演道德权威的形象,明确哪些价值是合理合法的就行了。但如果取消个人价值选择的权利,既不可能达到价值统一的结果,反而会导致强烈的价值反叛现象,道德教育很可能成为否定自身的异己力量。

概念思维的缺陷决定了它难以解放道德教育、引领与提升人的德性,使人彰显道德活力,相反它只能束缚、限制甚至压抑人的德性生成。因此,我们要批判道德教育的概念思维,不能让概念思维成为道德教育潜在的知识观和认识论信条。笔者认为,由于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所以应以实践思维来超越概念思维。

相对于概念思维,实践思维更重视主体、过程、关系、活动和个性,在道德教育中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把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紧密关联。如“某位同学今天没有参加集体活动”,我们的教育只是仅仅告诉他“集体主义观念”或“一个人应当参加集体活动”这么简单吗?实践思维从不欣赏这种简单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这位学生为何不参加集体活动?他的内心体验是什么?从这些问题出发,然后再作出相应的教育行动,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实践。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能够使道德教育立足于对具体实践的认识,以生成的眼界审视道德教育的过程性、动态性,建构道德教育的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其一,道德教育的情境性。道德教育的情境性是道德教育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情境性,且不可重复。道德教育情境作为师生活动与实践的场所,它是使道德教育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与条件,其实质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呈现出来的一种教育关系状态。道德教育的本真是对人的灵魂提升、对人生境界的指引。情境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在交流中唤醒自我,并主动思考人生,从而知道怎样去选择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二,道德教育的体验性。体验是道德教育实践性的基础。道德教育是包含体验的过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便含有这种主张。“在做中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必须要注重体验活动,才能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没有体验,道德教育就难有效果。道德教育的体验性不仅是学生的活动,还包括教师的“再体验”,即教师在自己的心中设身处地地去“重构”学生之体验,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去重新看待学生经历的生命体验。

其三,道德教育的互动性。互动性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的互动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教育的互动,教育生成了人,人在实践和改变着教育。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对话”和“理解”,实现受教育者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完成人的生成的目标。受教育者利用唤醒了的批判意识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进一步完善对现实教育的改造。三是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不同受教育者主体通过交往、对话、商谈,学会合作与协调,养成互利发展的心理趋向、认知架构与行动取向。

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的实践,符合时代特点。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实践思维方式确立教育观念、甄别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建构实践式道德教育模式。当然,实践思维在道德教育中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進一步探索。

【魏传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品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