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2017-08-30徐俊杰

当代医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蓝芩喜炎口服液

徐俊杰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西景德镇333000)

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徐俊杰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西景德镇333000)

目的观察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统一的入选条件,选取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方案,观察组则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病情,减少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蓝芩口服液;喜炎平注射液;手足口病;疗效;中西医结合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为婴幼儿[1]。临床表现为口腔及手足、臀部出现疱疹或者斑丘疹,也会引起血压或心率改变,以及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出现,少数合并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可致死亡。该病有全年散发及季节流行的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节,冬季较为少见[2]。其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亲密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为探究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选取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差异明显,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确诊并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均有手、足、口腔、臀部等两处或以上部位疱疹或皮疹,有不同程度发热。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5岁,平均(2.2±0.7)岁;观察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2.4±0.6)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及其家属愿意参与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的一般综合治疗基本相同,均给予退烧药与抗生素。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7.5 mg/(kg·次),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口服蓝芩口服液5~10 mL/次,3次/d,同时予以喜炎平注射液0.2 mL/(kg·次)+氯化钠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2次/d。注意观察两组患儿皮疹消退与退热时间以及精神状态、食欲等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1~3 d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或口腔疱疹消失,无渗液,未再出现新皮疹,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3~6 d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且手足或口腔疱疹明显好转,食欲较前增加,精神状态改善,未见新皮疹;无效:治疗后1周患儿体温未见明显下降,手足或口腔疱疹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4.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后皮疹消退与退热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皮疹消退时间为(3.03±0.78)d,对照组为(5.34±1.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24±0.72)d,对照组为(5.02± 1.4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8,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较多,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自限性,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儿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本病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同时予以抗病毒及抗感染的药物,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从而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及降低病死率成为临床广泛关注的问题[4]。

中医将手足口病纳入“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由于小儿系稚阴稚阳肢体,脏腑娇嫩,时邪疫毒经口鼻而入从而侵犯肺脏,湿热之邪积聚三焦,可使邪蕴积于脾或是肺卫失调,发于心脾,造成脾开窍于口、主运化、主四肢的功能降低或紊乱,故多发于手足,上达口咽,外表现于肌肤,形成疱疹,伴有少食等症状;若邪毒内陷则可导致心包蒙蔽或是肝风扰动,使津阴虚耗后抽搐,邪毒也可侵入经络,导致出现头痛、发热、震颤、四肢绵软无力等,严重者阳气外溢后可出现皮肤湿冷甚至昏迷等症状,危及生命,因此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主要的治疗原则。蓝芩口服液属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较少,组方有板蓝根、大黄、黄芩、胖大海、甘草以及栀子等,可解毒清热、消肿利咽[5]。其中胖大海为治疗咽喉的主要药物,可宣肺气、清郁火;板蓝根可清胃泻热、凉血解毒,兼清胃经血分之热;黄芩有祛湿热、泻实火的功效,可清肺部与大肠之火,与板蓝根有协同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清肺胃蕴热、利咽退热、解毒消肿及清热泻火等功效,且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蓝芩口服液能够抗菌、抗病毒,对柯萨奇病毒、EV71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病毒细菌有良好的抑制、杀灭作用,能够有效防治手足口病;喜炎平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抗炎及光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其通过占据病毒复制的DNA或RNA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此外喜炎平注射液能够减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以减轻水肿、减少炎症的渗出,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在免疫系统方面,喜炎平可增强机体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白细胞等消灭细菌、病毒的能力,提高脾内T、B细胞含量、促使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加溶菌酶的含量,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6]。

本研究中,选取本院确诊并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程短,退热快,皮疹消退迅速,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病情,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不具有广泛代表意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隋吉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4):373-375.

[2]卫生部小儿急性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 (2):675-678.

[3]袁禄春,钟志坚,邹长秀,等.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3):4732-4732.

[4]黄伟,李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283-285.

[5]李静,周红瀛.喜炎平注射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104例[J].环球中医药,2012,5(4):301-302.

[6]李君.喜炎平联合丙种球蛋白在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20):1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3.055

猜你喜欢

蓝芩喜炎口服液
蓝芩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蓝芩口服液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蓝芩口服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氨溴索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评价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50例效果观察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77例
喜炎平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