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梳理考点 厘清核心原理
——以2016年三套全国高考试卷的自然地理试题为例
2017-08-30重庆李兴科
重庆 李兴科
(作者单位:重庆市兼善中学)
统计梳理考点 厘清核心原理
——以2016年三套全国高考试卷的自然地理试题为例
高考考什么,是参加备考的学子和老师最关心的事情。教师往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高考试题研究得比较少。而一些教辅公司不断地研究高考题考了什么,所以在备考冲刺阶段常有大量的高考仿真试题。学子们做得累,老师们也得辛苦批改。但当高考结束时,考生发现很多题是没有考的,考的内容就那么一点。考生们感觉这一年太辛苦了。“有没有试题少做一点,分数又可以增加的学习方法哟。”考生们在呼喊。说老实话,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但有些方法至少可以减少考生盲目地做高考仿真试题。这种方法就是梳理高考试题中典型试题,厘清这些试题中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原理,针对这些原理进行针对性练习,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
本文以2016年三套全国新课标地理试卷的自然地理试题来说明如何去梳理高考地理试题,解读高考考点,寻找高考试题的落脚点。
一、统计梳理要点,明确考查核心
试卷及题号题型考查内容分值考点Ⅰ卷7选择海浪堆积作用4分外力作用Ⅰ卷8选择海浪堆积作用4分外力作用Ⅰ卷9选择河流堆积作用4分外力作用Ⅰ卷10选择不同海拔的自然带4分差异性Ⅰ卷11选择不同海拔的降水特点4分大气Ⅰ卷37(1)综合地形对气候的影响6分大气Ⅰ卷37(2)综合影响生物数量的因素10分整体性Ⅰ卷37(3)综合拍摄地点的选择6分整体性Ⅱ卷6选择地形对积雪的影响4分差异性Ⅱ卷7选择风力对冻害的影响4分大气Ⅱ卷8选择气候变暖的影响4分大气Ⅱ卷9选择河流侵蚀和海水堆积作用4分外力作用Ⅱ卷10选择河流堆积作用4分外力作用Ⅱ卷11选择水闸作用4分外力作用Ⅱ卷36(1)综合河流流量变化9分水循环Ⅲ卷7选择河流流量变化4分水循环Ⅲ卷8选择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4分水循环Ⅲ卷9选择地下径流对河流流量的影响4分水循环Ⅲ卷10选择雪线高度4分差异性Ⅲ卷11选择全球变暖4分大气Ⅲ卷36(1)综合河流特点8分整体性
从三套全国新课标试卷的自然地理部分考点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大气、水循环、地壳运动、整体性和差异性,而地球运动部分没有涉及。也就是说考点分布还是比较分散的,并不是特别集中在某一个部分;但每一套试卷也有差异,也不是每一部分都会涉及考查。如全国新课标Ⅱ卷中,对水知识的考查相对较多。再从考查的最后内容可以看出,即使同一部分,差异也比较大,也与平时的练习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全国新课标Ⅰ卷中的第7~9题,考查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沉积作用与海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对于考生来说这种类型题就相对较少。另外高考试题中的情境一般是比较新颖的,一般来源于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或时政材料。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考试题特点是强化主干,创设情境,粗中考细。
二、解读典型案例,厘清分析思路
【典例】(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试题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流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所以读图可以判断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淤积为主,为枯水期;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联系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故选D。第(2)题,河流上游水库建成后,水库蓄水,拦截上游河水;所以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会减小,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海水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会加剧,会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故选B。第(3)题,在枯水期时,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选A。
【厘清原理】本题组是一个典型的考查河流和海水沉积作用的试题。试题中的难点在于考生对试题材料中的文字阅读能力,以及对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的是外力作用和河流特征。对于外力作用主要涉及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和海水的沉积作用。对于河流的外力作用可以从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进行讨论。而对于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的力量来源是重力作用,也与河流流经的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气候、补给来源等有关。本组试题中就涉及河流在汛期时“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在下游以侵蚀作用为主;另外,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水库下游的侵蚀作用会减弱,造成水库下游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增加。也就是说河流流量是河流的侵蚀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河流流量、流速、地形等对于河流的沉积作用也有影响,临近河口地区还会影响海水的沉积作用。对此本组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如“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分别体现河了流水量减少,沉积增加;海水倒灌,泥沙淤积;水闸修建,海水不能倒灌,泥沙淤积减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河流和海水的外力作用影响的核心是河流的流量和水位的高低,而要对这些实质内容进行梳理,也不是只掌握核心知识那么简单的,需要在把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相关训练,最终提升解题能力。
三、借用思维导图,厘清核心原理
思维导图是目前在二轮复习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构建思维导图。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的知识用如下图的办法进行构建,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不断增加,提高知识的完整性。
下面以河流地貌的思维导图[1]来说明如何借用思维导图,厘清核心地理知识。
首先要对河流地貌的知识分三大类,如图中的河流侵蚀、河流堆积,河流特征,以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其次对每一个知识要点再进行分别归纳总结。如河流特征对河流侵蚀和河流沉积提供条件,分别从河流的含沙量、流量、流速分析对沉积的影响;再从河流的流速、流量、流经地区的植被、土质、岩性角度分析对侵蚀的影响。而这些要素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如对于流速对河流堆积作用的影响可以从海水的顶托作用和地势特点角度分析。海水的顶托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口地区。如例题中海水进入河流下游可以增加泥沙淤积,除河流淤积外,还有海水带来的泥沙淤积。
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的考查要点基本上是在思维导图最后一层知识要点上,同时联系其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解答。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考生构建知识结构,明确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要点所涉及的内容,对这
些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将知识进行不同级别的归纳,层层深入,层层细化,让考查的知识要点与试题能够联系在一起,考生通过判读知识要点就可得出结论。
思维导图不是一下就能够完善的,可以先进行主干知识的构建,再通过在试题练习中不断总结相关知识要点,对其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
统计高考试题的考点,明确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分析考查的主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分析典型高考试题,厘清地理核心原理,力求找到高考试题与地理原理的结合点。通过地理思维导图,把握主干知识,寻求相关习题训练,提升复习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兼善中学)
黄河趣味小知识
(一)中流砥柱
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船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