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静流的文学绽放
——读杜卫东的散文随笔
2017-08-30余德庄
余德庄
作家与作品
深水静流的文学绽放——读杜卫东的散文随笔
余德庄
·主持人语·
文学评论与创作一样,都是用真心去体味真心,用善意去激扬善。本期推介的《用善良替灵魂赎罪》,就是通篇贯穿着正能量、传递着温暖和爱、昭示着舍己为人的善良的人性道德情怀。论者高度赞誉作家陈仓在用一颗善良的心书写着一部有温度的作品,用文字表达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其在创作谈中说到的:“善是一味药,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别人。”这种思想很有价值。余德庄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在生活的深水静流中会有更多令人惊艳的文学绽放!”也是很有意思的思想。(蔡毅)
打开杜卫东新出的散文随笔集《有一种悔恨叫永远》(以下简称《永远》),在淡淡的墨香中搜寻,很快就在长长的目录中找到了那个记忆中的篇名,心头不禁漾起一股暖暖的涟漪。
将近20年前的某日,我在单位资料室里随意翻阅报刊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好人姜昆》。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就在此前不久曾听到这位广受欢迎的相声名星的一些传言,心头一直有些疑惑。文章披露了姜昆功成名就之后不忘回报社会,除了精心地为观众创作演出,还不事张扬地多次捐款扶贫助学等等事迹,言辞中肯,内容有据,且完全没有对大牌名星仰视帮腔,锦上添花的感觉,倒像是在为一个乐善好施却遭到误解的普通市民正名,一下子就驱散了我心头的疑云,觉得这个作者挺侠义也挺有格的,就此记住了杜卫东这个名字。其后我特别找来他之前所发表的发表的《心香一瓣祭秦牧》《败军之帅》《勇者》等一一拜读,后来又陆续读到他的《初识笑林》《贝天牧先生》《交河故城怀古》《荷花吟》《酒魂》等等散文随笔,发现其视野广博,见识不俗,文笔老到,且颇得涉笔成趣,点石成金之道,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平民本色和侠义情怀。无论是对文坛前辈秦牧先生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和献身文学的高尚德行的追思和景仰,还是对临危授命却功败垂成,仍不改初衷的前女排教练栗晓峰的惋叹和敬意,抑还是对在为卫国戍边的战斗中负伤致残却不堕青云之志,在残疾人事业的奋斗中重新诠释了生命真义的孙长亭的感佩和赞美,都无不打上了这种本色和情怀的鲜明印记。再后来他所写的反映汶川大震灾和大救援的《中国不哭》,则是这种本色和情怀的一次不可遏止的集中喷发,那些因天降巨灾而家破人亡的惨烈景象和中国军民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的悲壮再现,令我一边默念着不哭不哭,一边却已然是泪湿衣襟。
2004年我和卫东同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爱尔兰,由此结识成为朋友。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如其人,别无二致。
卫东的创作除了散文随笔,在小说、评论等方面亦有不俗建树,而他的本职工作却一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几十年来从普通编辑一直做到大刊主编,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个人的创作时间却越来越少,他的所有创作成果都是在见缝插针,熬更守夜中取得的。与之在本职工作中经常是波翻浪涌的高调做派相比,他在创作上更像是一种深水静流的默默耕耘。
记得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临近退休的卫东曾很感触地谈到,这些年他既编刊又创作,体力严重透支,有一种身心俱疲之感,退休后一定要将调养身心作为第一要务,彻底放松,好好休息!已经在前退休的我,对此深以为然。不料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他卸任后的短短数月里,竟一口气推出了《敦煌之地》《塞外好汉权延赤》和《我眼中的柱子哥》等极具分量的长篇散文!《敦煌之地》是我所见到的书写这个著名的人类古老文化遗存的当代文学中,最为亲切可人且不乏独特见解的作品之一,而《塞外好汉权延赤》和《我眼中的柱子哥》则为权延赤和王朝柱这两位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无法绕过的知名作家,各自留下了一部生动传神,不可多得的宝贵“实录”。
我原以为他这只是在“彻底放松,好好休息”之前,将所欠文债来一次集中偿还,然后便会轻松愉快地种花养鸟,散步遛弯,安享晚年。谁知未过多久,其新创作的散文随笔却又一篇接一篇地出现在各地报刊上,诚如他在《永远》的后记中所说:“这本散文随笔集中有一半作品成文于卸任之后”。这无疑是一次新的文学绽放,一次在彻底去除了职场牵累之后,全身心地沉入到生活的深水静流之中的文学绽放!
在尔后的三四年中,杜卫东不但推出了长篇小说《吐火女神》和众多的其他作品,仅发表后收入《永远》的散文随笔就达30余篇之多!当我细读这些被他称为“基本是退休生活的某种杂记与折射”的作品时,陡然生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目不暇接的惊喜!尤其是《小宝回家》《买瓜记》《路边有个剃头匠》《优优的眸子》《彩虹》等完全取材于退休生活的篇什,读来温馨四溢,特别招人喜爱。爱犬小宝的失而复得,卖瓜小贩的坚守与豁达,路边剃头匠的困顿和欣慰,优优和小伙伴们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困惑,农民工在新生活骤然来临时的喜不自胜……在清风徐来般的娓娓诉说中,不知不觉中将读者的心绪带入到一种感动、感伤、感慨和欣悦、振奋、遐想交汇涌动和“明天会更好”憧憬中,获得一种难以释怀的审美享受。
在玑珠盈目的篇什中,有两篇最为夺人眼眸,它们是《目光》和《有一种悔恨叫永远》。
《目光》以不忘华夏先贤的赤子心念钩沉史海,将黎庶昌这一被认为是为戊戌变法制造了舆论先声,长期以来却多少受到忽略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中肯的评价,并将这位于清末乱世出生于边远黔地的寒门弟子,凭着自己的才智德行跻身仕途,身履要职之后仍念念不忘拯黎民于水火,扶国势于将倾,悉究时弊,考察列强,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一次次上书朝廷甚至直犯龙颜,力主“整饬内法”“酌用西政”,通过革弊布新富国强兵,使我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却终不为腐朽的当权者所纳,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凄惶中终老故里的曲折人生经历,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叉运笔,收放自如的叙事评说和洗炼畅达的语言文字,鲜活大气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令人不禁感触万千,掩卷后仍思绪不绝,实为近年来同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构杰作。
《有一种悔恨叫永远》不但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感人肺腑的祭父文字,笔者认为,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该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审美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忏悔意识相对淡薄(“无毒不丈夫”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之类的道德开脱说词却颇有市场),具有灵魂拷问的道德力量的文学作品寥若晨星。而“孝道”则是被极其看重的事情,“不孝之子”几乎成了对一个人的终极道德判决。杜卫东从小到大在与父亲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曾对父亲有过种种的“不满”和“怨怼”,直至自己也为人之父之后,才慢慢理解到父亲对自己的深沉的关爱和自己对父亲的误解,并因此深怀歉疚,却又一次次错失了向父亲表白的机会,以至在父亲辞世后成为无法弥补的人生大憾和无尽的良知自责。他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向父亲倾诉自己的悔恨,请求父亲原谅。但此举将无异于把自己种种“不孝”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之在内心里纠结盘桓了整整五年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在这篇泪水浸泡的文字里,作者和盘托出了自己愧对父亲的种种不堪往事,毫不留情地剖析谴责自己的当年的冥顽和狭隘……作品问世后,他将特意带到父亲的坟前泣告焚化,希望能弥补自己当年的过失于万一,告慰老人的在天之灵。笔者之所以认为这篇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不但是因为卫东通过它对自己实现了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升华,也不仅是其在他的个人的创作中刻下了一个重要印记,而且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贡献。卫东将这篇作品放在本书压卷的显要位置,足见对其的看重。不过我倒宁愿这是他的下一波创作的发轫之作,并期待他不负众望,在生活的深水静流中会有更多令人惊艳的文学绽放!
(作者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 林
马立康 国画 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