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2017-08-29姜周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姜周

【摘 要】文化因素是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其积极影响因素主要是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成就;而其消极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当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大众传媒的娱乐扩张与对受众理性的裹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文化因素

一、文化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过程内在地包括教育与接受两个方面,其中接受,即受教育者(即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中居于重要地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作用方式是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去向和思想面貌,成为一种制约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通过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教化与生活习俗来影响社会成员对于价值追求与思想接受,虽然这种“软”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社会成员使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必然要接受社会整体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以应对外部环境。

二、正向影响因素分析

(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

中国的历史久远,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深厚,对我们国人的影响非常深厚,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表示传统文化能影响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初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社会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有些许相同之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让很多中国人接受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伟大成就

除传统文化因素外,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提供了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是契合的,是以“软”影响来引导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列宁提出“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

三、消极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着普遍的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这容易形成社会遵从和行为依附的心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当时存在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氛围,那么对于其他受教育者而言,这种氛围一般很容易影响到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态度,这种社会遵从和行为依附的心态,就会驱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这种接受并不是其理性分析与判断的结果。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文化,奉行的准则是“言义不言利”,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只能是私人领域的话语;普通民众不会也不可能会利用社会参与去影响或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这导致其对思想政治素质追求的偏狭,不能否认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当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大众文化的内容是基于消费社会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依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以消费者的感性愉悦为追求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内容属性多是休闲娱乐性。普通民众欣赏或接受大众文化的目的主要是放松与消遣,所以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大众文化在内容设计上必须取悦消费者,追求受众的即时满足,这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取向,排斥权威,离析正统,可以说如果受教育者执迷于这种文化话语体系中,无形中就消解了其对主流意识形态与高尚精神的追求,这无疑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负诱因。

同时大众文化还容易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隐含着西方不良价值观等内容很容易以隐蔽的方式为大众文化所承载,并在社会中流行,如风靡全球并为我国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制作精美、特效火爆的外包装下都蕴含着专属西方的价值观。观看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潜移默化之间就受到了影响,因此也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造成影响。

(三)大众传媒的娱乐扩张与对受众理性的裹挟

传媒是“介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由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要借助于其他人或专门的信息传播工具;并经过了他人或专门机构的过滤。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是有其倾向性的。

媒介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首先是挤占了接受者的接受时空。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政治品德影响最深的第一影响源,根据2007年调查,我国少年儿童看电视时间,一周内平均每天为55.5分钟;2010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

其次是媒介所特有的传播方式对受众理性的裹挟,从而绑架接受者的接受方向。大众传媒的存在价值是以市场占有或者依赖于受众的认可,这就使得大众传媒尤为关注受众的接受心理,通过对大众接受心理的准确分析,不断改进其有效传播形式,提升传播内容对大众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提高受众对相关内容的兴趣,从而保证对受众“眼球”的占有。因此大众传媒通常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效果的综合影响。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现实的方式严重依赖媒介,在通过媒介提供信息而建立的认知基础上去作用于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媒介将人“裹挟”了。这种“被裹挟”源自于媒介特殊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接受状态。因为思维的缺席使得观众很容易沦为完全受媒介牵引的接受者。

再次,大众传媒的部分内容庸俗化,使受众的导向错误。大众传媒是基于商业文化而生,以追求市场或收视率为生存之道,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追求“眼球效应”,其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庸俗化,甚至导向错误,这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构成了消解。

参考文献:

[1]石书臣,靖守侠.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3):19-22.

[2]呂慧燕.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8(3):9-11.

[3]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83.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5]参见2011年1月19日.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