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词汇衔接的处理策略
2017-08-29马纪飞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对《Before Adam》廖美珍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处理策略及效果进行初探,以期对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衔接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衔接;处理策略
1引言
在韩礼德与哈桑看来,连贯的语篇必须衔接,衔接促进语篇的连贯[1]。
而谭载喜认为,“语篇”对于翻译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德国学者Neubert也指出:翻译以及翻译研究都应当以语篇为本[2]。
可见,衔接在翻译及翻译研究中何其重要。而词汇衔接是衔接的重要组成,那么,词汇衔接在翻译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
分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具体语境中,其词汇衔接的手段/表现形式也不会完全步调一致。所以,英汉翻译时,对词汇衔接,要合理运用相应的处理策略,予以变通,使译文衔接自然、连贯。
本文将对《Before Adam》廖美珍教授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处理策略及效果进行初探。
2词汇衔接的表现形式
《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的定义是“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3]”;衔接的手段有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词汇衔接又可分为重述(或复现)和搭配(或同现)。重述的表现形式有原词复现、同/近/反义词复现、上下义/局部词复现、泛指词复现等;搭配有习惯性搭配/同现、“动作+对象”关系词同现、“动作者+对象”关系词同现等形式[1]。语法衔接本文不作探讨。
3本案译本中词汇衔接的处理策略及效果
经初探,对词汇衔接,本案译本共运用了保留、增加和重构三种策略。现逐一举例说明。
3.1保留
例1:I could do nothing. Nor could he.
译文:我爱莫能助,“垂耳”也一筹莫展[4]。
分析:原文通过nothing和nor形成的“同/近义词复现”实现了这一语用功能: “垂耳”和我被当时情景吓到,但都不会游泳,也无可奈何。此处译者运用保留策略,“爱莫能助”和“一筹莫展”亦形成“同/近义词复现”,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能获得同等的感受:两人都不会游泳,当时的处境惊险但又无可奈何。
例2:And one thing more,before I end this digression.
译文:在言归正传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说[4]。
分析:原文中的thing是“泛指词复现”,语言精练,又承上启下,说明前面讲了一些thing,下面还要再讲一件thing,此处,译者选用同样具有泛指功能的“事情”一词,保留了“泛指词复现”。这样,原文的语用功能得以完美再现。
例3:Here and there between the trunks were water-cracks,and through them we could see schools of small fish,like minnows, darting back and forth.
译文:水面并非被树干遮盖得严严实实,有些树干之间也露出一些缝隙,透过这些缝隙,我们看见成群结队的像鲦鱼那样的小鱼,窜来窜去[4]。
分析:原文中的fish和minnows形成“上下义词复现”,表述关系清晰,译者运用保留策略,也采用“上下义词复现”,将其译为“鲦鱼那样的小鱼”,表意明确,很好地再现了fish与minnows之间的关系。
3.2增加
例4:But,I hear you objecting,why is it...
译文:读者诸君,我听到你反驳我的观点,说为什么……[4]
分析:原文中并没有出现词汇衔接,译者运用了增加策略,在译文中,增加“读者诸君”后,与“你”形成“同/近义词复现”,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更显亲切,好似在面对面地谈话,完美地再现了原句的语用功能。
3.3重构
例5:We are already too far removed from the lower life-forms to have the instinct for swimming,and we had not yet become sufficiently man-like to undertake it as the working out of a problem.
译文:一方面,我们已远远脱离了低级生命形式,不具备游泳的天赋;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完全变成人,不能将游泳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4]。
分析:原文中的too...to和not yet形成“同/近义词复现”,译者运用了重构策略( 保留1处+增加1处),即通过“不具备”和“不能”保留了“同/近义词复现”的同时,还增加了“一方面”与“另一方面”这一习惯性“搭配”。原文的词汇衔接形式,经译者重构处理后, 原文意图就传译得十分清楚了:当时的“垂耳”和“我”处于低级生命与高级生命(人)之间的过渡期。
例6:All of which is neither here nor there.
译:这一切都是题外话[4]。
分析:原文中出现了两对“同/近义词复现”,即neither和nor; here和there,若保留原文中的词汇衔接方式,译文将晦澀难懂,此处,译者运用重构策略(删减2处+增加1处),即,删减了两对“同/近义词复现”,同时增加一处习惯性“搭配”(增加“都是”后,与all“这一切”形成习惯性“搭配”)。原文的词汇衔接形式,经译者重构处理后,译文言简意赅,且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实现了等效翻译。
4结语
《Before Adam》廖美珍教授的译本,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不少,但囿于篇幅,本文仅对其词汇衔接的处理策略及效果进行了初探,以期对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衔接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谭载喜.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0.
[3]Halliday,M.A.K &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4]廖美珍译.在亚当之前[A].杰克.伦敦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马纪飞(1979.9~),男,湖北仙桃人,硕士,助教,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