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2016-11-23赵璐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现象差异

【摘要】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翻译工作者在面对文化空缺现象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改编法、直译法、借译法、增补法等翻译方法,对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现象;差异;词汇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也都包含了很多的语言现象。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既发源于文化之中,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表现艺术和内涵彰显方式。然而,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两种语言在彼此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现象。

文化空缺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探索和分析归纳,文化空缺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定义。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二、词汇文化空缺

1.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

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地域上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各自在对方中的词汇空缺或概念空缺。例如,“泰山北斗”、“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s.”(绝对不可能的事),“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地)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来表达。另外英语中的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ig fish”(大亨),“take the sea”(择业)等。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个岛国,水产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词语,汉语在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因此产生的是很多与农业、庄稼、田地有关的词语,如瓜熟蒂落、顺藤摸瓜等。这类词语在英语中也很有对应的词语。

2.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欧美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间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心中有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里,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其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God”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特性。另外,英、汉语虽都有“dragon”(龙),但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罪恶的象征,它往往使人联想到“凶狠、残暴”;而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在近现代,龙却是珍奇、高贵的象征。因而在汉语中就相应地出现了“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3.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由于政体、国体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文化空缺词汇,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这是曾经为美国总统的Thomas Jefferson说的一句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媒体,差不多已成为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杰弗逊在这里把“报纸”与“政府”想提并论,西方人一看便知道是指“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但newspaper这个词会使大多数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不是政府出版报纸吗?很显然,newspaper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文化个性。与此相反,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一对夫妇一个子女(A child a couple),希望工程(the Hope project)、五讲四美(Five stresse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等。如果英、美国家的人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对这些说法也会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因国体、政体不同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词汇现象。

4.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相对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习俗。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这就是中国古代相地术中所谓的“风水”。但是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却无相地术。在西方文化中,但凡信奉基督教者,死后一般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虑什么“风水”,兴工动土一般也无避凶之意,而只出于对建筑本身的考虑。

三、文化现象空缺

许多文化空缺因素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现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形象,有时候要保留文化形象也实非易事。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边吹来的风总是暖洋洋的,“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在英诗中不乏咏西风的诗句,雪莱的“西风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又如夏季是英国温馨宜人的季节,常和“温和、美好”等联系一起,莎士比亚就将爱人比作夏天。但是在中国,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西北风则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我们不能想象西风能带来春天。再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翻译,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

四、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时,即出现完全缺词现象的时候,一般采用音译法。如汉语中的旗袍、茅台、琵琶、磕头、功夫、荔枝、炕、风水、气功、饺子、狗不理包子等已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词:chipao,mao-tai,pipa,kowtow,kongfu,litchi,kang,fengshui,qikong,jiaozi,goubulibaozi等,这些词已被英语所接受,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而当英语中的engine,motor,logic,sofa等已被译成汉语词:引擎、摩托、逻辑、沙发等,这些词也已被汉语所接受,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虽然音译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好用的译法,但是音译也有许多缺陷,因为音译往往译不出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隐含意义,更译不出它们的文学艺术意义。

2.改编法

改编法指的是一种音译或直译加意译补充的翻译方法。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直接的变通手法。例如:

(一)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二)梁祝:Liang shaobo and Zhu Yinttai,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三)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3.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归法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直译法通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形象和语法结构,保留源语文化的民族、地方和历史特色。

比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zebra line斑马线(人性横道),dry red wine干红,dry white wine干白,win-win situation“双赢”局面等。但是往往翻译时多会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意译补充的翻译。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如在翻译一些成语时,会用到这种方法。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s equal Chukeh Liang,the mastermind.这样的注解才会让西方读者明白诸葛亮的文化内涵。

4.借译法

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的方法就是借译。通常在英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其各自的目标语中能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就可以借译。例如:

(一)五十步笑百步: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二)黄鼠狼给鸡拜年: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

(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

(四)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s and five permanent virtues.

在这些英译汉句子中,它们的指示意义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但其文化内涵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例1五十步笑百步,在英译时我们借用了英语成语句子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来翻译。一方面,这对句子都表达“两个人犯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或“自己有同样的错误却指责人家”的指示意义。但该汉语句来自《孟子》,除了“两个人都有错误”这一相同的指示意义,还有“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的内涵意义,而后一部分的含义英语句子却没有。

再如,英语中的一些文化部分空缺词语亦可用借译法或语义再生法来处理。

(一)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二)neither fish nor foul:非驴非马

(三)rack ones brains:绞尽脑汁

(四)as bold as brass:厚颜无耻

还有一些外来词,也是借译法的典型:超级明星(superstar)、超市(super market)、毫微技术(nano-technology)、千年虫(millennium)、热线(hot line)、冷战(cold-war)、绿卡(green card)、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等。

5.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其翻译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t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翻译标准视角下的英语成语分类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2(10)

[2]李小园.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秋华.英语委婉语的翻译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李雨霖、陈和盈.浅谈英语颜色词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及翻译.北方文学[J].2011(3)

[5]叶立刚.新闻英语隐喻的翻译[J].新闻爱好者,2010(9)

[6]张阳.从认知的角度看商务英语的隐喻翻译[J].外语研究,2011(6)

[7]马山虎.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研究[J].学术研究,2013(2)

作者简介:赵璐(1980—),女,汉,辽宁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商务英语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现象差异
相似与差异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