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物理疑难概念形成原因

2017-08-29江盛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疑难直观建构

江盛丽

【摘 要】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初中物理学的内容由物理现象、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由于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物理概念是解释物理现象的前提,所以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一、前概念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自己肯定的观点,我们称为前概念的影响,如果前概念与新概念发生认知的冲突时,严重影响新概念的建构时,阻碍了新概念同化到学习者的认知中时,我们把这种概念称为前概念造成的疑难概念。

物理前概念具有广泛性,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已经拥有生活经验,正是由于广泛的前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存在脑海里,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遇到了难题,如果采用传统教学,用正确的概念覆盖错误的前概念,“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一个空容器,以为可以不断的往里灌输,而部分的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前概念,最终造成了整个知识概念的混乱。前概念还具有顽固性和负迁移性,隐蔽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前概念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到学生心中的前概念,包括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建构的过程,必须将原来错误的认知结构解体,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由于此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系统的逻辑能力,包括思维的可逆性和平衡性,其思维发展水平接近于成人,身心发展虽然逐步走向成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仍是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以直观表象思维为先决条件。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中,直观现象总会先入为主,比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教师提出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实例分析时,当老师提出了人推墙,受到了哪些作用力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直观的认为由于施力物体是人,因此墙受到了推力,但提及到人是否受到力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会认为不受力,并且以人并没有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为理由。这个直观的表象导致了学生对力概念的简单理解,并没有深入思考。有经验的老师通过改变情景,就可以推翻学生错误的观点。如让推墙的人穿上轮滑,人就会往后退,或者让学生体验一下推墙的过程,感觉到人受到了挤压,这些真实的感受就能引导出学生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也影响物理概念的教学,形成学生困惑的疑难概念。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直观表象是哪些,运用了哪些思维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更好的形成物理概念。

三、来自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的心境会影响概念的建构,如果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心情是愉悦舒坦的,放松的,好奇的,学习状态是勤奋的,主动的,个性獨立的,不依赖教师,面对困难时,有敢于挑战的勇气,那么就可以轻松、容易并且成功建构概念。当学生在概念学习时,学习状态如果是勤奋,独立不依赖老师,敢于挑战困难时,就可以成功地建构概念,反之,所学的物理概念就会转变为疑难概念。

懒惰心理:因生源条件的条件限制,笔者任教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靠海吃海”的渔民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弟。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他们的管教。这些孩子在校无目标学习,还能在老师的压力下有所顾忌,而回到家之后就犹如“脱缰野马”般自由散漫了。无人监管再加上对学校压力的反弹,他们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时作业就成为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应对老师的压力,它们要么上“作业帮”寻求答案,要么早早到校后抄袭,总之草草应付了事。这些懒惰厌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是父母和教师单方面的要求,让他们学习物理,自然“无功而返”。

四、来自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但对于一个接近50人的班级来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状态都不一样,相应地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风格的老师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有的老师喜欢复习引入,认为承上启下,可以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就会觉得是“炒冷饭”枯燥乏味,甚至反感。还有的教师课堂上要求非常严格,表情严肃,不言苟笑,使学生产生了惧怕心理,课堂上气氛压力沉闷,学生噤若寒蝉,不敢与老师沟通,久而久之失对物理失去热情。教师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状态又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态度不同,所涉及到重点概念就会转变成了疑难概念。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改变上课的策略,调整内容的难易度,那效果可能微乎其微。所以与学生的沟通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并对教学设计进行改变,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案,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进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培林.中学物理前概念及其转化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疑难直观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面向课堂疑难的翻转教学设计探讨
新目标九年级Units 13—14疑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