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艺术特色

2017-08-29韩璐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关键词:和声调性舒伯特

韩璐

摘要: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浪漫主义新时期的思潮与音乐创作特征。本文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第七首《在河面上》进行分析,试图以小见大,以此分析舒伯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所散发的浪漫主义魅力。

关键词:艺术歌曲 舒伯特 调性 和声 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04-03

《在河面上》是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七首,描绘了一位流浪者在冬日河面上回忆起温馨甜蜜的过去,却又站在现实处境中失去爱情的彷徨、呐喊、愤怒与绝望的一幕。舒伯特将声乐歌曲旋律与缪勒的诗歌完美结合,通过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对旋律与钢琴伴奏的完美融合,开创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先河,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艺术特色。

一、旋律写作的艺术特色

舒伯特在他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中注入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精神特性,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调性与和声上大胆运用与创新,也正是成为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的要素。在第七首《在河面上》,它旋律写作的特色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名大小调的交替

舒伯特在《冬之旅》的旋律创作上极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在旋律的进行中,调性使用非常丰富。《在河面上》这首作品在首尾都采用了表现悲伤、凄苦的小调性旋律,而在中段时,为了描述流浪汉回忆中与爱侣在河面上的美好画面,又采用了明朗的E大调。这样从e小调开始,中途进入E大调,最后又回到e小调,在音乐色彩上形成了暗淡到明亮再到暗淡的变化,形象地刻画了流浪汉内心的情感波动,从而也隐性的强化了作品中主人公的忧伤情绪,使得整个歌曲获得了更加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频繁转调与离调手法的使用

《在河面上》这首作品中,舒伯特频繁而大胆地使用离调与转调的手法,增添了乐曲的晃动感,突出了音乐鲜明的个性。通过调性的不断转换,丰富了歌曲旋律的调性色彩,也进一步为旋律的展开增加了动力。

谱例1是《在河面上》第三乐段的旋律片段,在这短短的17个小节中,旋律就经历了e-#d-#g-e-G-#f五次调性的转换。由此可见,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调性是极为丰富的。调性的频繁转换,也进一步为乐曲增加了不稳定感,通过这种不稳定感从而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冬日里的流浪者内心的凄苦、惆怅与惶惶不安的情感。

二、和声的写作特色

(一)和声低音的旋律化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对于和声低音的处理也是极其细腻的,和声的低音进行不再只是作为旋律的铺垫,而是同样赋予了低音线条以流动性和旋律化的进行。注重和声低音的流畅进行,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新的创作特征之一。

谱例2是《在河面上》第三乐段的截取片段,这个片段和声的低音紧跟高音的旋律线条,同时也独立形成了一条旋律线,使和声低音也变得非常流畅。由此可见,舒伯特对于艺术歌曲中的和声低音的进行也是十分关注的,注入了他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与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变和弦的运用

变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这些变和弦主要集中在属功能与下属功能的范围之内。通过变和弦的运用,形成了短暂的离调,使和声色彩富于变化性,从而也达到了推动音乐发展、丰富音响效果的目的。

谱例3是《在河面上》第二乐段的开始部分,第一小节与第二小节有离调和变和弦ⅶ7/Ⅴ和ⅶ6/ⅱ,另外,钢琴伴奏几乎每一拍都会换一个新的和弦,和声节奏安排紧凑,变和弦与调内和弦的碰撞所产生的音色的细微变化为后续的旋律进入升f小调提供了动力,同时也突出了歌词间所表现得情绪变化。

(三)和声思维与复调化的音乐交织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之中,还隐藏着许多复调性的钢琴伴奏织体,这也是他艺术歌曲中的一大特点。融入了复调思维的艺术歌曲,在横向的旋律发展中不尽相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向上,各声部间在保持了良好的和声关系的同时又形成了对比。通过复调思维的融入,也展现出了舒伯特在创作构思中的缜密性与多向性的思维模式。

谱例4是《在河面上》第二乐段的音乐片段,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伴奏。但是却与歌唱的旋律声部构成了对比式的声部进行,形成了对比复调。这里的歌唱旋律声部描绘了流浪汉回忆爱情,诉说性的用石块在冰面上刻字的景象;钢琴右手声部则使用柱式和弦的织体加强刻画了流浪汉回忆爱情的画面。;琴的左手声部与歌唱旋律声部又形成对比,描绘了流浪汉徘徊于往昔与今日的惆怅之思。正是这种人声旋律声部与钢琴伴奏声部构成的“你简我繁,我简你繁”的复调化的音乐进行,使音乐语言变得更加丰富灵动。

三、与歌词、旋律相融合的钢琴伴奏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对旋律起着古典主义乐派时一样的陪衬作用,他还有意识地将他的钢琴伴奏原本作为辅助性的音乐元素提高到了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与歌唱旋律融合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使得歌词、旋律、钢琴伴奏三者融为一体,使它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均衡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谱例5为《在河面上》全曲开始的片段,这里的钢琴伴奏采用左右手交替演奏的八分音符,形象地模仿了流浪者踱步的状态,描绘了流浪者路过昔日与爱侣一起走过的河面,现实却今非昔比,他在此徘徊、回忆的场景,衬托了流浪者悲痛欲绝的心情。

舒伯特在此采用的钢琴伴奏生动地还原了流浪汉在河面的步态,创造出了特定的意境,展现了流浪汉站在现实处境中,回忆起过去的甜蜜温馨,如今的孤寂凄苦的心情。这里的钢琴伴奏使我们保持在总的曲意情绪之中,而声乐部分则给我们展示出它的各种不同的景象。由此可见,舒伯特已经将他的钢琴伴奏转换为了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赋予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性,完美地展现了歌词所需要展现的情绪与意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五、结语

通过对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第七首《在河面上》的旋律、调性、和声以及钢琴伴奏几个方面较为具体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注入了舒伯特个人经历与思想性格的独特的艺术创作特征。

舒伯特在《冬之旅》中,将二十四首短歌连贯起来成为一组叙事的抒情音诗,将一个冬夜离去的旅人孤寂凄苦的心情、對过去温馨甜蜜的回忆、现实处境的无可奈何娓娓道来。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他在艺术歌曲融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在古典主义的先导下作出了大步的跨越,他对和声的创新运用,在调性上频繁而大胆的转换,赋予钢琴伴奏与旋律同等的地位,使其交融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魅力。由此可见,舒伯特确实担当得起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巨匠,浪漫主义潮流的先驱。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瑶.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钢琴伴奏的研习报告[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猜你喜欢

和声调性舒伯特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