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7-08-28尹洪亮
尹洪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现生活的能力,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针对于此,对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養成自主探究习惯的前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寻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做机械的积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的数学教学,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主动的以问题作为串联组织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将要讲的知识点设计成为相应的思考题目,交由学生进行思考,与学生共同对繁琐的概念定理进行抽丝剥茧,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在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更多的探索时间交给学生,听学生的观点思路,让学生逐步分解问题,并且讲解出来。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从基础的知识点入手,逐渐拔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关注问题的趣味性,使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关心的话题息息相关,借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将生活场景带入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发现生活,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应对生活问题的习惯。在场景选择中,多数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是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动画、文学中的角色及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了,才能自觉地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还有在组织集体活动的情况下,数学教师可以抢占先机。实际上,在与学生这样的交流讨论中就能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了。
三、为学生创设适合思考的氛围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为其构建平台的,这种成长环境的创建,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学习环境,应当包含人文环境与课程学习的具体环境,其实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在人文环境构建中,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作为课堂权威的地位,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人公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权威,尤其是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许多情况下都会教导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加之学生性格的不同,一些相对内向的学生更不愿意表达自我。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四、对学生发现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以及简单与否等,教师都要尽量给予解答,当然这种解答并不意味着要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证明了他们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鼓励他们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使思维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肯定,往往是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要对学生的思考做出肯定。教师要在学生发现问题但缺乏思路的情况下,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寻找到继续探究的途径。而对于有疑问,也有思路的情况下,教师不要直接告知正误,鼓励他们做出进一步的尝试,去亲自验证。
五、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体现出学生主观意识,促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与学生发生互动,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中,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在课下针对一些问题做出近一步的探究。作为数学课堂的延伸,能够促使学生自觉的将课堂知识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与数学发生进一步的碰撞,使学生脱离课堂仍然在运用数学、思考数学。
六、结论
整体而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先从提问入手,将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才能逐渐形成新的疑问。同时,再进一步地鼓励学生说出疑问,形成交流,只有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聂必凯.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综述[J].数学通报,2003,(01):65.
[2]范慧歆.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