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设计,提升语文练习的有效性
2017-08-26徐亚萍
徐亚萍
练习指的是通过反复进行某一种训练而使得某种技能或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练习必不可少。然而部分教师在设置练习的时候往往会安排学生进行大量机械性的练习,这种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效率反而不高。在设置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设置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教师可以设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习题,前一部分的习题是后一部分习题的基础,而后一部分则是前一部分的提高、扩展和迁移。经过巧妙设计和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基本训练之后向最近发展区部分的知识点发起冲刺。
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将某些字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较为简单的字词解释入手进行练习,渐渐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总结文本中心思想等方面,逐步深入地安排习题。如首先以“怡然”一词为切入点,让学生解释其意。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怡然的意思是安适自在的样子。”随后由字词理解扩展到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解释“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等带有“怡然”一词的句子的意思。接着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让学生尝试说出:“文本中哪些内容展现了作者‘怡然的状态?”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掌握。随后擴展到对于文本中心思想的感悟:“最能够展现本文主旨的是下面的哪一个词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物外之趣。”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和“怡然”一词有关,层层递进,难度逐步提高,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具有灵动性。让学生发现所有题目都环环相扣、紧密相关,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这些题目的难度和涉及的项目却不相同,层层递进地促使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思考。
逐层深入的习题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尝试完成第一等级的习题,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入,尝试完成更高等级的习题。
二、对比练习,融会贯通
在设计习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比已知内容探索尚未完全掌握的内容,在模仿操练中融会贯通。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如:“《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体分别是什么,这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小说和散文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身份是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否有和他身份相类似的人物形象,两者有何异同?”这个问题从人物形象方面将两篇文章联系在了一起,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很快发现,“孔乙己”这个形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夫子都是文人的形象。在分析中可以得知,孔乙己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而老夫子虽然博学多闻,但也相当迂腐,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天性,他也是深陷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之一。由此可见,孔乙己这个小说人物有其社会原型,是鲁迅从无数类似老夫子的封建文人形象中总结概括而成的形象。经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融会贯通地学到了新东西。
不少教师在安排习题的时候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内容上,这样设置的习题使得学生的练习和理解也只停留在教材本身。要促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则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内容,让他们有所借鉴,从而突破难题。
三、多元作业,增加乐趣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练习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练习题过于单一的问题,可以设计新颖且多元化的作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习题题型陈旧,缺乏变化,这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之中,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多元化的作业则能让学生开拓思维,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多元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编试卷互考”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点编写练习题,主要涉及项目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语汇知识,也可以围绕文本的中心思想、内容等设置问答题,如“晏子和楚王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设计完试卷之后,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其他人的试卷来作答。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出题、答题之中,有的学生还设计了较为新颖的题型,如“写出文章中和‘何以也句式相同的句子”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本剧改编的练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改编剧本,并分别饰演其中的角色,教师根据学生的改编和演出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演出楚王和晏子不同的心理状态,尝试在剧本中体现出晏子的语言特色。
除了教材中涉及到的题型以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融入到作业中。例如可以将单纯的文本作业改成剪报、搜集互联网资料等,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排练短剧、摄制录像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更好地进行练习。
四、开放习题,扩展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巩固、深化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文本有关的课外资料,并围绕它们设置练习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举一反三。
在学习《范进中举》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填写表格,对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种表现,如行为、语言等,然后总结出胡屠户的性格特点。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用自己的话语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论述究竟是什么原因摧残并腐蚀了他的灵魂。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更能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从课文扩展开,给学生展示《儒林外史》中的其他片段,让他们尝试分析节选段落中人物的特点,总结段落中讲述了什么事件。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知县汤奉”的有关片段,让学生尝试总结出相关事件:汤奉沽名钓誉,为了升官竟然将五十斤牛肉堆在回民师傅的枷上,将其迫害致死,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这种封建科举制度创造出来的官僚,他们的行为着实可恨,由此更好地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除了汤奉以外,还可以给学生阅读严贡生、杜少卿、沈琼枝等文本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这能促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独特的讽刺艺术,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开放性试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更能给学生试题新颖多变的感觉,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练习之中。
五、捕捉生成,及时调控
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在练习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可以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及时调控练习
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结果安排进一步的练习,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对他们的困惑点进行适当点拨。
学习《背影》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练习:“‘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里为什么要特意提到‘泥土,父亲是不是真的很‘轻松?”有学生回答:“泥土表示当时地上很脏,用来对比后文的‘轻松,表示父亲的衣服都弄脏了,所以其实并不轻松。”这个回答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和文意并不符合。教师可以抓住这个错误,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大家找一下父亲爬上月台的情景,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来描述父亲的动作?这和下文的句子是否有彼此呼应之处呢?”学生受到启发:前文详细介绍了父亲爬上月台的经过,用了“蹒跚、探身、攀、缩”等动词,表现父亲攀爬月台的不容易。“泥土”是在爬月台的时候沾上的,实际上照应了攀爬月台的情节,而后文的“轻松”和前面的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呼应,暗示父亲其实并不轻松,他因为能给儿子买橘子而内心满足,故此才感到“轻松”。在一番分析后,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同时还学会了分析文本、解决难题的方法,在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他们尝试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答案。
如果能够合理安排练习,则能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循序渐进的练习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文本;联系学生的知识进行对比练习则能促使他们进行知识内化;捕捉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控练习内容则能让课堂练习更为灵活多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