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工院校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08-25崔轶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崔轶杰

摘 要:本文从某校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在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现状后,结合该校现阶段学生培养情况,通过专家访谈、企业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找出制约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培养模式的机制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学校本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保障机制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有许多模式,按校企双方主体参与程度划分,笔者将其归类为基于校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本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本位培养模式。[1]

一、学校本位培养模式的界定

学校本位培养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学校培养为主,学校征求企业意见,校企紧密合作,按照学校培养、企业使用、共同考核的原则,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采用分散式学习形式。例如我校1:1培养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其时间搭配为一比一。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形式,即把课时集中在几段时间里进行教学。例如我校工学交替模式,将学生在校时间划分四个阶段,第一、三阶段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四阶段到工厂进行实习。[2]

学校本位培养能在比较完善的构架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较好的完成理论课在實践中的应用,同时能较全面解决学生人才培养的延伸。但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本文在重点研究集中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兼顾分散式学习形式的研究。

二、制约学校本位培养的瓶颈

1.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地位没有确立

笔者通过对该校学生就业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调查问卷》,通过反馈情况进行研究:有40%的企业对学校本位培养模式热情度不高(其中有6%的企业由于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不愿意进行资源共享);30%企业尽管对学校本位培养模式存在兴趣,但对其可持续性及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否影响企业产品产出的连贯性存在担忧;20%企业有较强的合作意向,其中13%企业为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10%企业只对本企业急缺单一技术工种的培养具有合作意向。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在社会转型期这个大背景下,企业主要是以最大限度撷取利益为主要目的。企业出于对生产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企业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并且片面地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只是人才资源的落脚点,更有甚者将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干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多数企业从短期效益考虑,希望通过招收“空降兵”,即直接“买技术”、“挖人才”才或内部建立“蓄水池”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使效益最大化。从企业角度不希望“孵出凤凰飞落别家”,因而对合作模式消极对待,普遍存在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并且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2.学校自身硬件不足,限制了实训教育的深入。

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应发展智库作用,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但多数学校品牌效应不足,容易使企业缺乏合作的信心。例如我校曾经的某些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明显的品牌优势资源,对企业吸引力不够。针对我校这些专业1:1培养模式的专家访谈,部分专业所学知识比较陈旧;有许多新的技术和理念并没有贯穿到教育中来;实训内容缺乏层次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上难以满足行业企业需要,更无法激发企业合作的兴趣。

3.学生自身定位不足,无法达到理想的知识构架延伸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企业反馈,笔者发现问题集中出现在学生缺乏学生到员工的跨越式的自身定位,使实训大打折扣、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三、学校本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建议

1.扩大学校与企业需求的联系界面

工学交替是一个不对称的动态博弈过程。而制约博弈过程的关键就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对称及交流程度。校本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与企业对接完成实践内容的延伸,因此必须在完善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这反映在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是否能够与企业需求对接。对企业录用人才关切内容进行跟踪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方向的正确性。[3]

因此笔者通过对企业在录取学生时的问卷调查,企业主要注重的因素有:踏实肯干(76.9%)、学生的技能水平(61%),工作交际能力(51.4%),思想道德素质(46.3%),学习能力(30%),学历(6.25%)。因此在调整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纳入到日常考核中去。通过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和责任意识教育,通过企业文化宣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讲座、感恩教育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建立健全校本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目前,研究方向是推进机制保障体系、师资保障体系、教材保障体系、学生管理体系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建设来完善工学交替中出现的盲点,逐步向学分制转变。[4]

(1)通过机制保障体系来明确校、企、学生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完善学校的服务体系、规范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学生、家长、学校的三方责任和义务、将所得收益合理分配来调动企业及学生的积极性,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安全高效的实训场所,从而实现三者的三赢局面。

(2)建立师资保障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的兼职教师及顾问,利用各自专有知识上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新知识的创造、转移和扩散。同时加大对本校教师的专有能力培训,保证队伍中的双师素质endprint

(3)通过完善教材保障机制,实现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 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材选编思路。适时推进项目教学法,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将知识点有机结合形成知识链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4)通过完善学生保障体系,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在工学结合中,深化做细考评制度,从企业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三方面入手,形成切实有效的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建立完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创新过程也就是学校适应社会的发展历程。完善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对实习车间的合理配置,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与企业联系,做一些适合本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外协加工,在学校内部完成学生理论向实习转化的需要的同时将创造的效益反哺实训基地的建立;通过项目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区域,通过学生兴趣为目的或者以企业部件产品为目的教学生产,形成自己的理实一体化,最终形成产教一体逐渐向产学研靠拢的发展新思路。[5]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输送的大量人才,而学校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反哺,两者双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因为制约两者合作的瓶颈是如何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一起。校本位培养模式能够在完善学生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就业时的与企业零接触,大大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此外,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还有利于教育體系的创新,更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以企业的发展方向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主导作用,可以使学校一直跟随技术发展步伐。因此,加强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通过政府督导社会参与进行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昭明,李瑞贵,韦巧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 (18):16-18

[2]孟 克,陆连军,王 娟.《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校企合作》,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

[3]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4]葛世荣.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造就行业特色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10-25(5)

[5]陈 晴.课程置换合作办学[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