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017-08-25顾芳兰
顾芳兰
摘 要: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引导幼儿观察、实验,在操作交流中感知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能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情境教学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活动;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真正的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怎样利用情境教学促进幼儿发现問题并解决问题,是教师一直在力求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好的情境教学方案能诱发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情境应该为幼儿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可以适当地创设此幼儿知识水平高一点难度的内容,让幼儿有提升进步的空间。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造新房”中,教师先引导幼儿参观动物的家。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到动物街去看一看,那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教师提问:你看见有哪些小动物?谁住在第几个房间?等会儿告诉大家小猫住在第几个房间。要求:从小红旗或小绿旗的标记开始数。
接着开展游戏:造新房。小动物的房子都是平房,它们想造一座高高的大楼,设计了一张大楼图纸,我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这座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间。(讲述一层楼的第一个房间,二层楼的第二个房间……)数学内容虽然抽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如果把幼儿周围的事物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中,使之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就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幼儿在情境中积极思考,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知道了要解决问题应抓住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数学思考的方法。
二、创设疑难情境,注重数学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幼儿思维活跃是思维灵活程度的一种体现,即善于改变思维方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这是思维品质的一方面,也是衡量幼儿思维水平的标志。幼儿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及幼儿一日生活创造的疑问情境,精心设计,巧设悬念,设置许多发散点,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幼儿就会很有兴趣去探索新内容。
例如,谁的衣服上扣子比较多?谁今天午点的苹果比较大?我今天一共喝了几杯水?户外锻炼时谁投的沙包远?谁拍的皮球个数多?装彩笔的盒子谁大谁小?一块钱可以买几块糖?这些都是幼儿比较关注的事,教师可以用作数学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索,让他们在这些实际问题上,动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奥妙。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结合情境游戏进行数学教学,让幼儿在情境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在角色游戏“小超市”中,幼儿通过买卖一些物品,理解钱的概念;能够聆听顾客要第几层的什么东西,运用序数的概念;通过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分类,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再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在娃娃家中,“妈妈”为“宝宝”购买玩具,一个玩具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按一定的情节活动,在活动中轻松获得了数的经验。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激发幼儿互动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因此,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感悟。
例如,在“认识圆形与三角形”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形,笔者便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看到圆形呢?幼儿举了很多例子,如瓶盖、轮胎。笔者又提问:“那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三角形?”幼儿被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抢答。有的说红领巾,有的说房子的顶端。圆形、三角形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笔者让幼儿用桌子上的工具摆出图形。幼儿马上开始动手摆,创造性地摆出了多种不同的三角形。有的幼儿用小棒摆,有的用橡皮泥捏,有的用插塑玩具搭,有的用纸剪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
好的情境创设对幼儿学习数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快乐学习、探索,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田小红.创设数学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