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的乐趣
2017-08-25付芳
摘 要:“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的最简洁、最实用的方法,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朗读指导。
关键词:音乐渲染;品味朗读;想象朗读;科学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俄国文学家普希金曾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读”可以启人思维,丰富学识,陶冶性情,由此可见,“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漠视“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的最简洁、最实用的方法,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朗读教学。
一、音乐渲染,唤起朗读激情
音乐语言丰富而含蓄,微妙而深刻。欢快的音乐会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悲愤的乐曲也会产生相应悲愤的情感。因此课堂上,教师选用恰当的音乐,配合文本学习,营造出特定的情境氛围,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时,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番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外祖父的话语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借花喻人,如果结合从古到今那些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物来体会外祖父的话语含义,更有意义。在此基础上,一曲《红梅赞》朴实婉转的曲调中流露着高亢与坚定,优美动人的旋律将一个个中华英雄的坦荡心灵和壮丽情怀浸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热情被激发起来,读之动容,情之真切!
再如,在《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句虽简洁,但情谊深厚!友人“元二”西出阳关,长途跋涉、饱受独行之苦,还要忍受阳关一行再无知心友人的孤寂,诗人王维以“劝酒”这一举动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以及对友人未来状况的担忧之情,情之强烈而真挚!此时,教师适当加入《阳关三叠》这一古曲,低婉悠扬的音调流露着不忍分别的情义,古朴沉郁的琴声传递着无穷的伤感,学生深情地诵读,表达依依惜别的情感。
音乐表现出的旋律、节奏及力度,会渲染出一种更为生动、丰富的情境,传递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含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学生逐渐拥有朗读的信心和欲望。
二、品味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优秀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只需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朗读,揣摩文字背后蕴含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意会,在品中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笔者在教学《动手做做看》时,当学生读到妈妈说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时,引导学生关注句末的“!”,妈妈的这句话为什么不是句号,而是用感叹的语气呢?妈妈想通过这句话告诉伊琳娜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感叹号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反复朗读妈妈的话,品味话中的含义,有的学生说:妈妈想告诉伊琳娜,做任何事情不能只在想,得亲自实践,才能得出答案!有的说:妈妈想告诉伊琳娜,解决问题不能只动脑想,而应该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小的感叹号里蕴含了妈妈的意味深长,蕴含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再如,《动手做做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这是本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大多时候教师会选择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了解朗志万的意思即可, 但是却忽略了对这段极具条理性的语言文字的品味朗读。细细品读朗志万说的这段话,一共两句,条理非常清晰,第一句先回答了伊琳娜的话,第二句又告诉了我们他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课堂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品读这段话,体会朗志万表达的条理性,继而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会说些什么?这样做既抓住了文本的重点——朗志万说的那段话,又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先回答别人的话,再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
通过品味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密林中探寻语言表达的规律,在读中揣摩文字要传递的信息,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习得了语言表达形式,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想象朗读,获得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朗读插上翅膀,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对象中去,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获得独特的朗读体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例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在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朗读中,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和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一起飘落,我们会随着它们飘落到什么地方呢?那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闭着眼睛,仿佛真的跟随雨点儿落到了大地的每个角落,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我和大雨点儿落到了田野里,那里的庄稼变得更绿了!”“我和小雨点儿落到了小溪里,小溪里的鱼儿游得更欢快了!”“我和大雨点儿落到了校园里,校园也变得更干净美丽了!”接着,笔者再让学生带着想象,放声朗读课文,他们仿佛就是雨点儿,来到池塘和小鱼儿嬉戏玩耍;来到田野,滋润庄稼;来到沙漠,带来甘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想象尽情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将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言文字是作者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而教师则是借助这座桥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通过想象作品所表现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理解文本,发展思维。
四、科学评价,体验朗读乐趣
在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后,教师就必须鼓励其信心,否则朗诵教学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朗读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延续朗读兴趣。在课堂上,笔者经常采取同桌互评、小组为单位比赛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桌互评,每人给一张评价表,要求评出对方的朗读等级(分A、B、C等级)。同桌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而小组评价则是以四人为一小组,形式与同桌互评大致相同,即组内成员互相打分评定等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信心,同时也形成了学生之间互比互学、互促互进的学习氛围。
课下,笔者鼓励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朗读给家长听,家长用手机拍摄小视频发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这种方法有效地将学生的朗读兴趣延展到课下,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大家的认可,课下反复练习朗读,然后在家中和父母进行拍摄,既增强了朗读自信,又体验了朗读乐趣。富有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朗读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使朗讀教学充满生命力。
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让无声的文字变为动听的话语、多彩的画卷,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课堂才会活力四射,成为学生真正的乐园!
作者简介:付芳(1979— ),山东济宁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