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8-24徐洁波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模仿挖掘借鉴

徐洁波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写作教学的出路,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是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写作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现代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汲取其精华,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让师生都能从写作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模仿;挖掘;借鉴;独创

纵观我省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写作要求都明确规定写“记叙

文”,但当前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平铺直叙,没有波澜,没有悬念,没有回味;二是胡编乱造,情节缺少合理性,更难觅真挚感人的感情。而现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为了学生写好作文而单纯训练其写作文;枯燥乏味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作文评讲时只重视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指导。

对于上述现状,笔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通过实践,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经典文章,构建写作常识

学生的习作也可能经历模仿、借鉴、独创三个过程。模仿什么?当然是模仿怎么写。现在有一些老师认为中考没有考课内现代文,这些文章可讲可不讲。我认为,这些想法大错特错,课本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本。那么,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讲清楚各种文体的特点,比如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

三类:

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如鲁迅的《孔乙己》,就是围绕孔乙己写几件事。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如冰心的《忆读书》、鲁迅的《故乡》。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如朱自清的《春》。

以上列举篇篇都是经典。经典在文章技法方面,肯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写作渗透到阅读中,还是以《孔乙己》为例,鲁迅在塑造孔乙己时,分别通过精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成功地凸显了人物的特点。笔者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包括:刚到店里遭人取笑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句,被人揭开“捞不到半个秀才”的伤疤时的神态描写句,最后一次到店时穷途末路的惨状之句,反复品读玩味,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孔乙己”遭人取笑、奚落的人物,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描写,以此实现描写能力的迁移与运用。

二、回归日常生活,挖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让学生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挖掘作文之源。

我班学生来自农村,生活往往局限于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之间,视野相对狭窄,普遍存在知识面窄、见解肤浅、语言苍白无力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潺潺活水”,我首先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我引导学生观察家乡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各个村子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农忙之余,不再聚集于麻将桌前,而是在绿树掩映的石桌上下几盘棋,侃几回三国;老人们更可以在此或与曲友拉几曲二胡,或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又比如村子里实施的雨污分流工程,使昔日污水横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再

比如,我们还可以把目光向学校的“门房阿伯”这一类的“小人物”身上,他已经在我校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他微驼的背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敬业,什么叫坚守……

其次,我与学生共讨使素材鲜活起来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把“门房阿伯”作为观察对象,并建议他们首先从视觉入手,细察他的外貌,具体包括相貌、神情、身材、动作、语言,再根据平时他的言行揣摩他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明白了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职业、具体场合;肖像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人物个性……最后,我提醒学生对素材的积累,所以我让学生尽量养成随看随想随记的习惯。学生在平时就积累了很多素材,有了“米”,离“巧妇”就不远了!

三、重视名篇品读,丰厚作文底蕴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丰富作文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向学生推荐了文学名著、现当代名家作品等。

大纲推荐了十二部中外名著,考虑到有些农村孩子没条件阅读那么多课外书,我就帮他们查找资料,把这些名著的经典片段打印出来,如《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让学生看完后思考讨论:为什么这些情节如此生动形象?为什么人物如此鲜活立体?为什么语言如此酣畅有味?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了一次“深阅读”,使他们在构思情节、塑造形象、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领悟。

现当代的名家名篇也是我们经典文章品读环节的一道大菜。如毕淑敏的《翻浆的心》,我把内容印发给学生,并配有阅读图示、阅读视点、写作仿点,让学生在全方位阅读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我还设计让学生对文中某些情节进行合理想象的环节。例如《翻浆的心》一文,如果没有设置悬念,“我”一早就知道这青年在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箱的木条上,效果会怎样?如果中间“我”和司机没有捉弄这位青年,这位青年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样的想象训练使学生明白了巧妙安排情节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品读名篇美文,使学生的作文语言更灵动、更有底蕴,主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与厚度。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让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事事皆可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只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入文素材信手拈来;通过广泛而精细的阅读,厚积薄发,真正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孙博英.浅谈作文模仿与创新[J].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2011(2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模仿挖掘借鉴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