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7-08-24李晓斌
李晓斌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应注意的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惯有教学模式是“例题讲解――练习――总结――作业”,学生在被动中学习,学习过程单一,学习气氛压抑,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形势下的教育呼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技能全面和谐发展。
一、联想生活实践创设产生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驗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培养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混凝土”的成分比例应用题前,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上,让学生亲眼目睹混凝土的搅拌过程,知道混凝土是由水泥,黄砂和石子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然后学习例题,把水泥黄砂和石子按1∶3∶4的比搅拌制成一种混凝土,现在需要用这种混凝土13.6吨,需要水泥、黄砂和石子各多少吨?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水泥――1份 黄砂――3份 石子――4份
就是说在13.6吨混凝土中,水泥占1份,黄砂占3份,石子占4份,一共8份,这里运用很强的说服力,让学生直观找出水泥占混凝土的 ,黄砂占混凝土的 ,石子占混凝土的 ,发现解题途径,即:
水泥:13.6× =1.7(吨)
黄砂:13.6× =5.1(吨)
石子:13.6× =6.8(吨)
可见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三、创造主动参与竞争的学习情境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好胜心”,这是每个儿童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让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自制作学具,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上课要用的学具,如在四年级教学“观察物体”时,可让学生在上课前自制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把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摆出不同的形状,引导学生认真拼摆、观察、交流,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其视图进行转换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自己感受到数学的内在规律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又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此外还可适当地进行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竞争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非常棒,信心满满,期待下一节新课再来表现自己。在课外活动中也要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成就,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郭其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6):43-46.
[2]邱学华.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J].人民教育,2010(2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