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机器人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7-08-23高亚军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组合作机器人

高亚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对于体现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自主发展、增强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组合作; 校本课程;机器人

“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地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而我国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是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新课标的设定也把它作为育人目标。它的提出改变当前“知识为本”的现象,而是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的核心素养运用实践证明,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

一、背景分析

科学和技术素养是当今社会的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而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建立对人的这种培养有着獨特的优势,它不但解决器材问题,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约成本,有助于机器人设备的实时更新,还解决了师资薄弱这个问题。它的建立,实现了教育公平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体验智能控制的乐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健全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敢于探索、勤于动脑、动手实践、积极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模式的探究

为了实现资源有效使用的最大化,每个学生都能“玩”机器人的过程中,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为了避免学习过程深度不够和层次感不强,分工不明确,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化。

首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一些优秀的学生,对他们实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机器人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课堂教授加上学生课后研究,快速培养这些人的科学素养,开展课程时,将他们1-2人均分到每个组中,担任总指挥。其次,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教师需要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等情况,均分到每个组中,每个组的人数3-4人为最佳。最后,教师要根据每组内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的明确分工。还有教师要构造和谐的组内氛围,让组内每个学生都能互助互力,建立责任感。在进行多次合作学习之后,根据不同阶段的机器人课程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每组内的成员角色,使得每各学生都能有“持续”的探索科学的精神[2]。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

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要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学情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设计不同的课程。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酷 “玩”机器人的操作过程中,体现学生必需习得的文化基础、促进自主发展、增强社会参与。开发每个机器人课程时,不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如何设置生动有趣的机器人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一)体现学生习得的文化基础

大部分的机器人校本课程采取项目式学习,每个项目都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不同难度系数的机器人项目的搭建,学生循序渐进的体味每个项目传递出来的人文知识。例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吉祥物“北京欢迎你”,每个小组组内的学生使用机器人的结构件搭建五个不同的福娃,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方式,认识到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4]。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如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创新性人才。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对人才的创新性发展有着及其的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已有机器人模型进行加工和改造,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自身素养的不同,小组内会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不断的通过构思—搭建—程序—测试一系列的流程步骤,进行创新性研究,在相同任务的条件下,不同组内的学生解决方案的差异性,有利于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应对不同难度的挑战。例如设定一节拆除建筑模型并且运回基地的课程,教师事先给定一辆搭建的机器人基础小车,每个组内的学生认真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每个组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尝试改造,不断的进行循环测试和改进,最后分析得出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有力的激励了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学生从小接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术的熏陶,将来可能成为科技人才的先决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节自身与其他组员的关系,类似于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在搭建机器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学生精细的分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例如设计一节机器人灭火任务,实现过程为在教室内建立一个火灾现场模型,机器人需要寻找灭火器具实现模拟灭火。学生需提前了解灭火环节,与组内人员配合,在给定的时间内,搭建机器人,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与组内沟通,拥有极强的责任感,设计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小结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以个性化项目为引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策略,开展的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优化机器人教学模式,体现核心素养,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庆.机器人教学与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J],2016,3,23-25.

[2]胡福东.机器人活动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J],2016,7,5-6.

[3]童琴. 乐高机器人校本课程方案设计[J]. 四川教育,2016,07X,14-15.

[4]韩蕾,钟柏昌,张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机器人教材设计思路解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8,30-34.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小组合作机器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