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公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2017-08-17黄静唐迩丹
黄静++唐迩丹
摘要: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完善的制度顶层设计,还要有 公民对治理制度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支持。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滞后所带来的公民意识淡薄、公民参政能力低下、公民社会贫弱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因而只有培育良好的公民文化,提升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让非制度内在条件与外在制度条件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公民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民主政治
良好的公民文化能够激发出国家制度的内在能量,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支撑和强力助推器。因此,我们需要在公民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批判的视角反思我国公民文化落后的问题与根源,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条件,探讨我们需要什么的公民文化,如何以系统实际的方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来促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公民文化: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好的法律与制度的制定、施行、维护都必须要发挥人的作用。当前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滞后所带来的诸如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公民社会贫弱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因而只有培育良好的公民文化,提升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让非制度内在条件与外在制度条件有效衔接,为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内在支撑。
二、公民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公民文化的基本含义
一种制度的转型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轉型,新制度的建立必须需要一套与之配套的文化保证其运行。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指出美国能够建立起高效稳定的民主制度,既有理性设计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风貌、法制、民情;其中民情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美国在建国之初形成的诸如“身份平等”、“乡村自治”、“结社合作”等民情使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自下而上的权力授予系统构建了民主制度,也防止了民主走向“多数暴政”的危害,“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法制,没有民情的支持也不能维护一个政体” 。
美国学者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以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意大利五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公民特点为研究样本,经过不断演变形成“公民文化理论”体系。政治文化作为其主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表示的是“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个部分的态度,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其中,影响政治感知的因素包括人们依据所掌握的政治信息自我的学识程度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对现有政治体系安排、制度、政策形成认识;人们通过对政治的认识形成的诸如喜恶等政治情感;然后,人们凭借自己对现有政治的了解和情感,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官员的作风、输入输出的效率做出评价。政治感知、情感、评价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政治态度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公民文化是基于积极的参与和高度的政治认同,其产生并非人为特定设计的结果,是在政治体系、价值与公民的互动和反复试错过程中,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
(二)公民文化的实质特征
1.公民文化是理性的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平和、理性的政治取向,其实质要义和行为模式以冷静的思考、公平的权衡为特征。首先,其强调在认同党和国家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实践,能包容的对待不同观点,平等的对待他人。其次,能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表达利益述求,主动开展自我修养、配合社会改革的举措的同时摒弃冒进,主动维护参与次序。最后,行为模式选择上平和明智,一般不会采用暴力和对抗。总的来说,作为理性的文化,公民文化是“参与以有序为前提,督政以认同为基础,维权以守法为要旨,纷争以节制为条件,批评以宽容为原则” ,实质上是达成共识但尊重分歧、维护权利不忘履行责任、表达公众感情不乏理性思考的统一,是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基石。
2.公民文化是协商的文化
就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公民若想实现政治的有序参与,就必须具备有效沟通协商的能力。如果沟通各方以自我利益出发各执其词,相互冲突对抗,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民主即退化为各个利益集团假公济私、互相扯皮、毁于内耗的过程,实践更无从谈起。协商实质为治理的过程中多方主体就公共事务充分沟通,根据共同利益对己方诉求进行修正、共同让步,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结果的双赢过程,强调是对他人利益的认可和对共同利益的维护。因此协商是公民文化的精髓,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备条件。
3.公民文化是合作的文化
合作是公民文化的内在属性,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路径,是公民自力自主的、区别于臣民的表现,是实现形式民主和价值民主有机统一的现实载体。一方面,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仅凭政府或公民社会单一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共同参与,合作共治。另一方面,公民文化决定了公民面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不再是一味的依赖、等待政府,而是选择彼此结社或联合政府的方式,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要是人类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那就要使结社的艺术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正比地发展和完善” ,公民文化中的合作包含三大要义:第一,公民有意愿的、以持续的热情进行合作。第二,公民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合作对象并将平等的趋势不断扩大,保证合作的有序进行。第三,公民具备合作的能力和条件,有效率的开展集体行动。在合作过程中加强往来、增进互信、培养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培养公民间的平等互惠精神,加深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与成熟,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现实依据与非制度制度保障。
三、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公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分析
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不仅在于制度设计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是否培养出足够成熟完善的公民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我国公民文化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实因素来看,国家对于市场、社会的过多干预,使得公民文化赖以形成的土壤——公民社会发展扭曲,内生秩序难以建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处于“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尴尬局面,也极大制约了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公民文化养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民教育方式,现有的以科学知识为主、缺乏德育的教育内容设计,传统的授课、说教,缺乏实践和启发的教学方法,以“应试”导向的教学目的设计很难使学生打好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终身学习意识不足。能力的低下也限制了其步入社会后对公共文化的进一步认知和运用。另一方面,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挤压公民文化发展空间。具有批判精神的政治人格特质正不断消亡,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导向也使得公民一味享乐、消费至上。公共舆论的中心也由传统的政治、公共事务变为对娱乐明星、猎奇八卦等关注,作为国家与社会中介的公共领域不断衰退,公民文化的影响也随之降到最低,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看来,公民文化生命力象征的批判功能也转变为认同或“附庸”功能,公民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再封建化”的过程。
(二)公民的政治冷漠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悖论
一方面,公民对政治冷漠,认同度不高,缺乏对其运作体系、规则、特点的了解和知识。对政府或社会发起的政治参与活动持冷漠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公众又对政治活动又体现出狂热的非理性态度。由于自身的修养不足,缺乏对参与政治的知识,对政策主张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以及理性行动的能力,导致对有关政治的观点言论缺乏辨别,热衷于以网上对骂、对抗甚至群体性事件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容易导致公共利益被公众非理性绑架的极端,这里面固有现有意见表达机利益维护渠道的不畅,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公民文化的问题,即陷入了公民政治冷漠与非理性参与的怪圈。
四、塑造现代公民文化,推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是决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因素之一,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公民的政治人格、知识网络、参与意识实践方式进行重塑。
(一)健全社会自生秩序,壮大公民社会力量
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公民社会发达的基础则源自社会自生秩序。同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如法律规章、制度规范、暴力机构所构建的秩序不同,社会自生秩序是基于宗教、习俗、道德体系、历史、传统文化等民情,在基层社会日常生活互动交流中形成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底线。在社会自生秩序健全的情况下,公民能形成强烈的责任权利意识,当面对社会问题时,其态度不是一味的等待“国家为你做什么”而是积极的采取行动,以合作、结社的方式团结公民力量“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只有当上述手段失效,公共权力才能介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较小的共同体承担解决共同问题的责任;只有在下层共同体需要更高一层支持的时候,更高一层才能予以干预,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家内部各级政府之间形成递升的辅助关系” 。
(二)推行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公民教育不同于简单的义务教育,它是在建立在一定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各个系统在公民人生的各个阶段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健全公民理性、塑造公民人格的过程。当前的教育模式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即以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机械的思维对待学习。学习时间固定,局限在学生阶段;学习对象被框式化、格式化,只学考试要考的内容,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没有素质化的全面发展;学习方式一成不变,以老师授课为主,僵硬死板;学习内容简单重复前人学过的知识,与时代脱节,难以开发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提升。因此,改革现有应试教育制度,运用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推行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是提升公民文化的必然选择。首先,应加强公民的认知能力建设,提高公民对我国法律体系、政治制度、权力结构、运行程序、价值观念等知識的了解,根据每个学习阶段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其次,应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教育活动,将公民理性融入实践。通过诸如社区、学生、乡村自治组织活动、社团活动、法律宣讲、选举活动、听证会、陪审团等形式,在实践参与中让公民形成整体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履行责任权利、塑造契约精神、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平等宽容友好的健康公民精神。最后,在上述的基础上上升为公民人格,使得公民文化“自由认知,全面发展”,进一步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合格的建设主体以及思想准备、舆论准备。
(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创新培育机制
公民文化的养成不仅需要公民社会自我养成,也需纳入国家治理制度的建设范畴,发挥对其的引导、规范作用,使得公民文化的发展健康持续。一方面,加快公共文化体系有关的法律体系和教育、宣传、管理、官民合作治理制度框架建设,认真落实宪法中保障公民享受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内容。形成通过公民治理机制参与政治,进行投票、选举、听证、质询、评议、弹劾等政治活动的风气和文化。同时,加强公民组织之间和与政府机关的协商沟通、增进双方了解,加深信任;深化多边合作,建立共同文化愿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拓宽公民文化建设渠道,普及知识、宣传活动、发起倡议、获得支持,集思广益、向政府献言献策。同时,公民治理组织要形成自律文化,提高社会公信力,制定活动守则,接受公众监督,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法律保障和社会基础。
(四)规范公共舆论,培养公共理性
自由的公共舆论是发达公民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推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规范的公共舆论是公民文化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在公共舆论中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于公共问题看法的自由,其目的是培养公民文化中的批判反思精神,通过对自己、他人、政府的批判反思,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并以自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在集体协商、充分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中培养公共理性,即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权术理性的高度统一以及政党理性、政府理性、社会理性的共识,从而克服国家、政党、公民理性的有限性,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尽可能的还原问题实质,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方面是公民文化具体体现和升华,有助于公民文化的实践;另一方面,这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更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防止内耗,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发展动力。
结语
公民文化同治理制度建设一道作为推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必须齐头并进,最理想的模式是公民文化促使了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进一步夯实了公民文化生长的基础。公民文化作为连接制度与非制度的桥梁,将作为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对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1-292.
[2] [法] 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58-640.
[3][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4][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293-363.
[5]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J].复旦大学学报,2004(1)
[6][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181.
[7][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第184頁
[8][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曹中德译.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95.
[9]王沪宁.王沪宁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0]王小章.风险时代的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0.(03).
注释:
1.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58页.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 [M ].东方出版社,2007.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东方出版社,2008.第293页.
4.同上,第362页
5.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J].复旦大学学报,2004(1):34.
6.[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40页.
7.王小章.风险时代的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个人简介:1.黄静(1978—),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2.唐迩丹(1992—),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