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慕课共享维度思考
2017-08-17王静
王静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进入新的发展业态,其以网络为平台,依托信息通讯技术创新模式,在教学规模、多元方式、学习者自主性等方面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征,这也是其优越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在充分利用慕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慕课的教育资源共享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5
一、引言
“互联网+”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形态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催生了信息、知识等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变化。创新2.0是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重塑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形态,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动力。“互联网+”即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运用创新2.0模式的互联网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忽视互联网平台,而要推进自身转型为新形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效。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在运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业态,不仅是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更主要的是形成互联网思维、教育的协同机制,相对于传统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实现大规模学习、资源共享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普及化,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原因,不同的地区、不同院校还存在教学条件和质量的差异,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把优质的高校教学资源达成广泛的共享,不但扩大了学习规模,让更多的学生享有教育发展成果,实现教育公平,也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人员回炉教育。
2.突破了时空对教育的限制
传统教育以课堂为载体,时间有限、空间固定,师生交流因此也受限。“互联网+教育”则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且可以做到师生自由搭配、轻松高效学习,有利于普及终身学习和学习方式多元化。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模式雖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教师传授、学生复习的流程不能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固有的知识权威者的理念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还可以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形成的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生源多样化、个性差异化和就业多元化的形势,“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校和教师则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支持性要素”。
三、慕课教学模式的特征
2008年,慕课概念由美国教育界提出,到2012年已推及全球。慕课是MOOC的译文,MOOC的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意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传统网络教学,慕课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表现形式,有其鲜明特征。
(1)学习者与课程的大规模化。慕课以网络为平台,其受众面很广,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人员,可以跨学校、国家;一门优质的慕课课程可以吸纳成千上万的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大规模学习与传播。慕课不但学习者众多,供学习者选择的课程也是繁多,可以针对专业,也可以针对兴趣。通过大规模化,慕课达到了知识普及化的作用。
(2)选择的自由性与学习的自主性。慕课课程是开放性的,其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都是开放自由的,除了一些特殊要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包括自由决定开始、结束的时间,不受传统教学模式规定的框架约束,以慕课课程为引导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所以慕课课程的开放性包括资源的开放、强调学习的过程两方面涵义。
(3)课程的完整性。慕课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课程类型,与传统课程一样有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考核。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结构、知识点分割等;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微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展现:传统型的讲授、电影式的展示、师生问答式、访谈式等;考核模式强调过程性、多样化,随堂测验、单元测验、作业、互动讨论区、期末考试等环节都有,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资源的优质性和开放性。慕课从美国开始,已经建立了世界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edX,以美国顶尖高校资源为基础建立;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从2013年也加入了慕课队伍。“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的浪潮的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慕课为全世界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巨大的优质资源,上线课程超过500多门,而且大量是免费课程。这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
四、发挥慕课的共享作用
慕课创立以来被认为是教育的巨大变革,甚至被认为将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美国很多院校管理者对慕课持观望态度,认为慕课对教学改革的作用有限,其作用主要倾向于扩大影响和生源。为此,对慕课的作用要客观分析、认识。
(1)在高校慕课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慕课平台的建立使得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化。首先是大学教育理念受到冲击,互联网打破了校园、教室对学生的隔离,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参与到课程设计过程,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平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学习规律进行量化分析,促进课程合理设置。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应开放性、在线特征,慕课使得课程内容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内容设计符合人的记忆规律,强调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教学方法以可视化的视频资料为主,辅之以图片、文字,借用网络、移动终端、课程APP等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在线研讨、线上线下,以此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效。最后,考核方式要采取过程性、多元化的模式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态,充分运用单元测试、课后作业、互动讨论、互批作业、期末考试、在线积分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保障学习的效果。对于慕课在高校的推广以及各类平台的打造,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借助慕课教育模式推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顺应时代变化,树立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2)在社会慕课是教育共享资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而不是一部分人获得、另一部分人被剥夺。慕课的特点是在线、开放的,一是对大众开放,不受地域、学习限制,二是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开放的。所以慕课是以信息为依托的大众化、公开化的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质,它的目标是信息网络到哪,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传播到哪。现代不仅是政治、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知识信息全球传播时代,但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公平,而这又会形成“马太效应”。网络时代的慕课可以通过分享知识的社交网站、课程APP、微信公众号给更多的学习者公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大家共享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成果,弥补传统教育禁锢于校园、课堂面对面传授的局限和资源的不平衡。当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公开和共享该如何最大效用地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3)借助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发挥慕课共享作用。在网络时代,在线教育在美国已经融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慕课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形态,有很多高校认为慕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作用有限,為此持观望态度。在中国很多教育界人士分析慕课的利弊,并不夸大其对教学模式创新的作用。这些观点主要基于慕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影响。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慕课的共享功能不应该被忽视,甚至需要加强慕课的共享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在未来,高校要把慕课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更要把慕课作为社会共享教育资源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连成叶.“互联网+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挑战[J].吉昌学院学报,2016(6):4-6.
[2]汤 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3.
[3]朱宏亮.“慕课”挑战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94-96.
[4]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奖励,2015 (8):39-41.
[5]张 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6]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 2015 (5):1.
[7]平和光, 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 (1):13-18.
[8]王乔峰,曹效英,路 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9]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17):96-99.
[10]陈 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
[11]豆俊杰,王 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辽宁教育,2015(16):49-51.
[12]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 (19):12-15
[1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