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的策略思考

2017-08-17宋蔓

求知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策略思考成长

宋蔓

摘 要:激励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其充分理解和接受经济贫困这一客观现实,让其重新审时度势,平等地融入到时代浪潮和高校氛围中,脱掉“贫困生”的外衣,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权利。社会和高校如何帮助贫困生脱困、贫困生如何自助等问题就成为一个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成长;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3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他们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弱势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特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在某些贫困省份的地方性院校中,贫困生比例甚至更高。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为20%,达500万,经济贫困的学生比例为8%,达200万。而贫困学生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贫困生)和特别困难学生(特困生)两大类。

二、加强贫困大学生成长的策略思考

1.以人为本,制定人性化的资助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应主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将人摆在首位,而不是将问题摆在首位,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真正执行“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在制定资助政策时,应充分结合贫困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切实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分门别类地为贫困生提供学习和经济保障,实现奖、贷、助、补、减等多元混合资助方式,使广大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基本保障,为贫困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贫困生资助政策制定的人性化还体现在不拘泥于贫困生物质层面的需求,以人为本,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实际需求,更多地倾向贫困生自我发展层面。对经济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和引导的实施,应当以学生为主,把教育援助、引导的实施过程衍化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实现道德品质养成的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旨在促进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形态、行为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创新独立的校园文化必然通过各种载体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激发大学生成才的愿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推动,需要校园文化的积极推动和全力支持,因此高校亦可通过校园文化的一系列载体,进一步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共同确定向新时期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发展。

针对贫困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展,高校可开展以贫困生为主体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其主人翁意识,让其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一己之力,以期将自身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建立符合贫困生发展规律和需要的社团组织,发掘贫困生自身成长的积极因素,拓宽大学生成长的途径和形式。此外,以贫困生为主体的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也应得到大力开展,以烘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的新动向。

3.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

除了国家和各高校出台基本的资助条例,保证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目标实现之外,高校需在校内外为贫困生搭建展示和实践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其内在的无限潜力。通过实践活动,贫困生可以积极发扬主体地位,主动投身于社会中,去锻炼自己和服务他人。同时,他们还可以发现自我的价值,提升自我的效能感,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构建其健康积极的人格。此外,可以在活动中提拔有能力的贫困生担任负责人,发挥其管理和领导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

针对性实践活动首先体现为应贴近贫困生的需求、满足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学习雷锋系列活动等;同时还需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

针对性实践活动同时体现在活动设计的内容、理念要以实效性为原则,不单单只是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要有力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在丰富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大学生智育发展水平发展,提升大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构建资源取向的多元激励机制

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应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关注学生外显的与潜在的,具体的与抽象的优秀品质,增进贫困生的积极体验,以贫困生的积极资源出发,形成对于贫困生的准确认识,进而开展贫困生工作,构建资源取向的多元激励机制。同时高校可将挫折、感恩、励志、自立自强、素质拓展等积极教育模式与贫困生自我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以此激励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多元激励机制的起点就是要满足贫困生的需要,因此要以贫困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条件,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情况下,满足这一群体最为迫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形成各种激励机制。

首先,以正性激励为主,负性激励为辅。从心理层面而言,大学生会因为经济条件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家庭教育层面而言,贫困生从小似乎缺少了长辈给予的表扬和激励,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认识不足,不能积极接纳自我。因此,高校學生工作应顺应其发展规律和特点,采取正强化激励的方法,积极表扬和鼓励其优势和长处,激发其内在的进取心和价值感,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进取的信心与力量。以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或在校内各部门勤工助学为例,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应抓住其优势和长处,选择适时和准确的时机对其进行夸奖和鼓励,以此激励其内在的信心,更好地促进贫困生自我成长。然而,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昧地去表扬和夸奖他们,往往也会导致贫困生个人膨胀,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等。因此,这里的负性激励主要是指在正性激励的过程中,适时地恰当地指出个别贫困生的不足之处,以此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其次,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中国古代激励思想以仁义、群体为中心,强调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团队精神。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更容易激发贫困生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高校应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他们作为整体进行教育管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方法上研究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效果,以便发挥群体激励效应。

最后,教育者应整合激励机制的时机、频率、程度和方向,使其达到最佳的统一。同时,此多元激励机制是动态、灵活和非标签式的,需要教育者综合运用贫困生各种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混合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成长。同时,还可以配以新闻报道、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和动向,逐步形成稳定的运作模式,这样以贫困生为主体、贴近贫困生需要的一体化实践活动和品牌活动必定深受贫困大学生的踊跃加入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肖 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守成,徐 刚,李炎芳,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贫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策略思考成长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