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合奏共鸣
2017-08-17于爽
于爽
摘 要: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蔓延,人们开始将马克思与“生态”紧密关联,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有机马克思主义将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中华传统智慧嫁接于一身,开辟了批判“现代性之死”以迈向生态文明的“第三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两者皆以有机的生态思维为哲学根基,以解决生态问题为理论志趣,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谋求生态文明的实践方案,共同谱写一首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的合奏交响曲。
关键词:有机思维;“第三条道路”;生态文明;“五大发展理念”;为了共同福祉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040 — 05
尼采曾以惊世之语宣布“上帝死了”,开启了人类对自由和理性的追寻也预示着“第一次启蒙”时代的到来,如今伴随着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现代性之死”成为人类经历了凤凰涅槃后遇到的新难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从后现代语境出发,将怀特海过程哲学作为理论武器,吸收中国儒道佛传统智慧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分析理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引发的生态灾难和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批判,提出了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以谋求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替代方案,力图将现代文明推进为生态文明的新形态,开启再次启蒙的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面对生态灾难时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随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紧接着提出了符合新的时代要求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生态思维、关注阶级不平等、为了共同福祉的理论志趣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念存有深层的关联,破除现代性无限增长神话的实践措施也与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有着高度契合,共同奏响了时代的新号角。
一、哲学根基:“有机的生态思维”与“绿色”发展理念
当今世界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生态破坏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思维的结合为政治理论和人类政策制定指出了最有希望的方向”〔1〕12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特海过程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有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通过构建一种有机整体的世界观积极寻求走出困境的办法,这种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本质是具有生态性质的哲学,并且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有着深层的关联,这种有机的生态思维在很多方面比其他西方思想更接近中国的思维方式,菲利浦·克莱顿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更深的营养资源;这种有机的生态思维也同样内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并汲取传统智慧所形成的一种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崭新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在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时非常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内核不仅内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并且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遍布着过程思想,比正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具生命智慧,由此可见,以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前提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和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因共同基于这种彰显生态意蕴的有机整体思维方式作为哲学根基使得两者存在和高度的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两者共同汲取的精神养料,有机的生态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深层关联为中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了某种可能。
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从“进步主义”向“过程哲学”转变,旨在反对二元僵化的现代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有机的整体世界观,一方面表现为联系性,怀特海过程哲学对“主客”关系重新定义,认为世间万物不存在永恒的客体,“构成宇宙的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客观的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2〕30,宇宙就是由这些事件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让花草树木成为“奴隶”,坚决摒弃二元对立世界观,学会与万事万物和谐共生,决不能走人类中心主义的沙文之路;另一方面表现为发展性,自然、社会和思维乃整个宇宙不仅是有生命的机体并处于永恒变化过程中,“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2〕30,但人类受利益的驱使,被历史的功利主义所利用,引入工具理性控制之下并陷入私欲中忘却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状态,疯狂追求GDP指数式的经济增长,却对青山绿水造成巨大破坏,致使地球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类内部、人类与全球生态系统及共处一个生物圈的其他物种之间,保持和谐平衡,才会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1〕226,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们面临的已是满目疮痍、迫切需被拯救的地球,只有将万事万物看作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才能让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好善待自然,只有遵循这样一种有机生态思维才能正确处理好人类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需要之间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
这种有机思维使过程哲学发展为一种生态哲学,中国的精神文化也描绘过这样的有机整体主义图景,其一表现为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理念,儒家思想的“仁”本质就是关系性,认为人是共同体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我,只有在与他者的相互交往中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这种“关系型个人”与西方文化中“原子式的个人”截然相反,“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集中表达,“天人协调”(《周易大传》)、“与天地参”(《中庸》)、“亲亲、仁民、爱物”(《孟子》),以及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思想底蕴就提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绝不能一味征服,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其二表现为健动不息的思想,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是过程中的而不是物质体的宇宙,是不断变化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宇宙”〔1〕178,《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阐发了近似的观点,认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以自觉的和缔造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在这种必然的不停变化中产生无数有价值的联结模式,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动态和谐;其三表现为佛教传统的华严宗,“把宇宙想象成一张如同无数珠宝编织成的网,网中的每个珠宝都有无限面,而所有的珠宝同时又处于其他珠宝的镜像之中”〔1〕184,认为每个现实存在与其他每个现实存在处于相互依存的网络之中,再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建立在“人的身体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简单独立存在,整个宇宙也融入了人的生命,这样,人的身体就像是整个宇宙的缩影”〔1〕185的假设之上并认为人体由各种方式相互联系的能量中心构成,这为我们揭示整个宇宙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论证。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有机维度”和“生态维度”,西方过程哲学思想所主张的有机整体世界观与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有机生態思维具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所以在这些蕴含有机生态思维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所衍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便与以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层的契合度,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两者的共同资源,也使得作为中国传统智慧在当代运用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积极汲取中国智慧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一道,以共同的有机立场和生态意蕴,建构一种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生活方式。
二、理论志趣:“关注阶级不平等”与“共享”发展理念
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有机生态思维,坚持用一种整体世界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系统内部的双向互动,并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联系,还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主张从“个体私利”向“和谐共生”转变,旨在反对消费主义、贫富差距过大、阶级不平等的现代性问题,树立一种平等的阶级正义观,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今世界的耕地、河流、森林、清洁的空气、矿产等地球资源日渐枯竭主要是由富人的消费方式造成的,富人会以资本来转嫁危机使穷人成为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和承担者并想使这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由经济体系长久存在,但地球早已承受不起富人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和用财富换来的奢靡的个人消费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基于富人们的利益对整个地球进行统治的无限增长的神话已破灭,依旧无限制的过分消耗只会给这个星球绝大多数的生命形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势必离不开阶级问题,正如有机马克思主义所言,“对于21世纪来说,任何切实可行的马克思主义都要在人类永远生存于地球之上这一大背景下思考人类本身。一切有生命之物,一切自然资源,简言之,整个地球,都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1〕74,所以生态文明观不仅要建立在有机哲学的生态原则之上,还要植根于马克思对阶级和资本的动力学分析,以阶级为基础来着力解决阶级不平等问题,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并采用后现代的社会主义原则,实行一种不再“按市场分配”而是基于人们真正生存需要的公正的资源分配体系,使富人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并需要政府实施一种不再仅仅是为了富人而是为了全体人民共同福祉的社会共同善,才能有效应对环境危机。
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关注阶级不平等”的社会理论主张与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共享”理念是中国社会发展主张“绿色”政策之外的又一核心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转变消费方式,促进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并倡导“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国家策略和“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采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等战略措施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优化人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三者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绿色”和“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内的整个地球系统良性互动的生态哲学、一种包含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和谐均衡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以全体民众幸福为追求的价值取向,这种生态文明观势必要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有机生态思维和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的价值目标相契合,西方学者也看到了他们所持的有机整体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的相得益彰,并认为他们所共同的展望可能会在中国取得成功,因为这个有着中华灿烂文化遗产的国度正在践行着有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生态正义”的核心理念,认为只有生态思维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才能为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指出最有希冀的前进方向。
三、实践追求:“长远的整体视野”与“协调”、“创新”发展理念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观不仅是一种生态理念,更是一种生态实践,它既不同于在二元机械论、僵化决定论基础上生成的现代性思维方式,也不同于只注重理论而轻忽实践的解构式后现代主义,而是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策略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主张从“短期个体效益”向“长远整体目标”转变,旨在反对物质GDP的指数增长方式,树立长远的整体视野和社会善的发展观,一方面从长远的视角来看,我们都已知道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达到股东追求短期利润的目标,往往以牺牲他人和环境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然而在100年前“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这个星球的资源看起来几乎还是无限的”〔1〕207,但是今天人类正在面临着真真切切的增长的极限,面对资源的枯竭将可能导致后代人无法生存和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有责任建立更加长远的规划,政府的长期规划必须以长远的视野为基础,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另一方面从整体的视角来讲,建立长远的规划还需要一种整体性思维,这种长期规划必须是一种建立在有机原则基础之上的系统规划,“尽管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共同体和自然环境之丰富性的丧失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是,所接受的各种代价却是建立在主要的关怀必须是经济增长这一点之上”〔3〕153,特别是西方经济制度将经济持续增长建立在为了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以促进人的更好发展这一虚构的假设上,但是经济增长只能使富人变得更富而穷人只会变得更穷,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都不会取得长足的进展,正如《21世纪生态经济学》一书所提的“总福利=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4〕,衡量福利的方法不仅要依靠经济的无限增长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福利,还要依据文化教育等非经济福利的成分,物质利益不能再是政府决策的唯一参考目标,需要把GDP经济增长指数积极转变为“社会善”的整体性指标来全面地衡量社会的进步,不再仅仅是反映富人的收益而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种“长远的整体视野”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实践原则与我国“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共同的生态价值取向。
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提升全体国民的整体幸福指数,还须将市场因素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主张超越公私二分法的市场社会主义,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整体价值观支持那种小型农业社区共同体的社会经济系统,既不是以国有产业为中心,也不是消除所有的私有财产,而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和地方市场高度地协作,有机马克思主义将其称为旨在实现整个共同体的福祉的“第三条道路”,并且认为这种混合制的经济能把营利性活動和为防止环境破坏和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而设计的规章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将人类和非人类、经济和文化、市场导向和政府监管相协调,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场的组织和运行是为了支持本地协作、区域联合和全球共同体等各级系统的繁荣发展”〔5〕253,而不是凭自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主宰一切,有机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良性互动的实行方案,只有这种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才能推动创新式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进一步实现全球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践表明,在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印证了这种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科学性,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才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实践“创新”的发展理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6〕,也就是说只有增强了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转变生产方式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这种“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措施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发展理念有着深层契合。
四、价值旨趣:“为了共同福祉”与“开放”发展理念
有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有机整体的世界观,认为过程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概念,并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认为宇宙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宇宙,世界是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对人类而言,“毁了这个共同体,也就毁了我们自己”〔7〕,这种有机的生态思维带着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为自然与人类之间要有动态的和谐,主张对世界秉持全面的立场并追求个体、共同体和自然的共同福祉,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流派,不仅认为有机整体观在本质上是生态的,而且还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这种“有机共同体”思想主张把各个国家都纳到地球的大家园之中,提倡各个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开放,并将一种内嵌着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作为价值追求,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将各个共同体进行有机合作才能产生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的实现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并且坚持生态和社会主义原则,有志于建立一个富有同情心、人人可参与的、平等的、生态的、为了共同福祉的社会,建构一种宇宙生命体意义上的共同体之有机共同体;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已内化为一种“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成果无不透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普遍联系、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真理,不只把地球作为人类产业背景,还作为所有生命展现的生命之网,更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关注社会中的贫困群体并为普通民众谋共同利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旨在建设出一个倡导公正享有资源、诚信友爱、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以面向共同福祉为发展目标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富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社会内在价值旨趣存在着一致性,并且中国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促进“一带一路”合作互惠战略的加快实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来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开放”的理念秉承了地球所有生命共荣共生的“绿色”和“共享”发展的和谐理念,与世界人民一道植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共同对地球负责,可见这种“开放”发展的理念又与“有机共同体”思维有着某种内在关联,共同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提供了有益指导。
并且,有机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行超越“价值中立”的有机教育力图来培育这种共同体的价值观,主张从“拥有更多”向“良好的生存世界”转变,旨在反对个人主义、私利主义的价值观。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大多数的“民主”国家主要是为最富有的人增加财富而提供服务,这种经济体系容许人们最大限度地积聚财富并随意支配自己的财富,一个企业不可能为了整个国民的利益而存在,“无节制地占有与消费的冲动,驱动着失控的全球经济以不可持续的节奏驶向地球的极限”〔1〕233,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功能失调,上层的富有阶级与下层的贫穷阶级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如前文所言,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改变这种阶级不平等的状况以及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需要将有机的生态思维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相结合,不仅要考虑社会最下层人民的利益,还要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与其它非人类物种的利益,为了实现整个星球的共同福祉,有机马克思主义呼吁一种能够反映对生态和正义希冀的教育,并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教给学生与所有生命共生共荣及公正分配资源和机会的知识和价值观”〔1〕257,而不再仅是企业从以大学为基础的产品中获取利润的古典自由主义策略,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西方最迫切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大学的改革,如果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学生时代没有扎下根,这种理念在今后的形成就将更难树立,“不仅政府需要对全球形势有系统或有机的认识,每个公民,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也必须同样对全球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256,这种培养有机的生态思维方式与“开放”发展理念践行精神的有机教育将为共同体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为了共同福祉的世界才是良好生存世界。
综上所述,有机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阶级的不平等”、“树立长远的整体视野”和“为了共同福祉”这四项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这支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流派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与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文化内核存在契合度的原因在于它既融合了中华传统智慧“重视易经、推崇变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态思维,同时又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目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实践追求模式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有機马克思主义》一书持有这样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而纵观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这是未来社会的出路模式。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国在实现生态文明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都更有可能扭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的理论旨趣更有希望实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虽然符合马克思的深层生态意蕴,但并未超越马克思主义,虽然我们赞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呼吁:“最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共同的福祉,倾听那些最没有话语权的人,相互包容,彼此关爱”,并肯定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契合,但是这种有机共同体的构想很容易陷入乌托邦的空想层面,所以需要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审慎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引介有机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多一些批判性的反思借鉴,选择适合我国的思想和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际、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21世纪生态经济学〔M〕.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50.
〔5〕〔美〕菲利普·克莱顿.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有机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在2015(01):74.
〔6〕习近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N〕.人民日报,2013-03-06(1).
〔7〕Thomas Berry. The Dream of the Earth〔M〕.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1988: 8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