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国之道岂止一端哉

2017-08-17陈汝财

理论观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达廉政文化解读

陈汝财

摘 要:1936年在父亲李辅仁先生80岁寿诞之际,李达为父亲代笔所撰写的《自序》寿屏,悬挂于位于湖南永州的故居中堂。本文分5段对寿屏内容进行解读,阐释了李达追求学术的志趣,挖掘其对家人亲友的严格要求和影响,以及寿屏背后的往事。对今天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和家学家风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李达;寿屏;解读;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H1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034 — 03

曩予年登古稀,戚友公制屏章为寿转瞬十年,老夫耄矣。丁兹时会,岂宜复戚友,届期当榜门谢客,为儿孙勉举一樽也。

予生于前清咸丰七年丁巳,少贫,家无立锥地,幸赖先伯光明公之力,得从名儒王绶先生习举业,然小试辄不售,弱冠未能掇一芹。甲戌岁大旱,人民艰食,伯家中落。仰事俯蓄,彷徨无计,予乃弃其所学,改课农桑。偕先配胡氏,田家作苦,克俭克勤,家始少有,儿曹亦踵出。其得以育成者,有荣、盛、锡、吉、瑜五人,爰本既庶斯教之义,遣令就学,比其长也。因其性习,使各择一业以自给。惟悲夫胡氏于庚戌岁以五十四岁龄而先逝,未见及诸子之成立耳。迨继配唐氏来归,家计已裕矣。

予素性淡泊,无声色货利、饮酒博弈之好,居恒手一卷,自经史子集,以迄时务家言,无不浏览,所以适吾性,益吾智也。律己甚严,每念不欺暗室,族党交游,悉准于情,而酌于义。凡济困扶危利众诸事,罔不竭心力以促其成。乡绅以公务相免,则持平以处之。里人以纠纷相告,则苦口以解之。是皆分所当为,非以市惠。生平未尝以一字入公门,亦愿人之如我也。今儿辈皆克自树立,有恒产,斯有恒心,故尚能循规蹈矩,私衷身慰。三子鹤鸣,学而能成其名,教授于大学,垂二十年,著述盈筐,桃李满天下,而自持不阿,绝意仕进。学者立身,行世固当如是,报国之道岂止一端哉!

世变日亟,民生凋敝,百业萧条。就农而言,昔也斗米百钱,布衣一袭,亦仅二百,夫有余粟,女有余布。今农耕而妇不能织,日用之需,均仰给予洋货,物力维艰,徭役赋税,数倍于他日,业此者,往往不能得一饱;就工言,昔所入,能赡一家,今几不能糊一口;就士言,求学之难易大相径庭,农家子入大学者,不数观。生今之世,为今之人,诚大不易。要在持以勤俭,济以忍让,去浮嚣之习,汰骄奢之风,自食其力,不依傍于他人,庶无黍于所生。

邀天之幸,孙曾辈出,眼观四代,年至八旬,日策杖履优游于山野间,与亲知父老同话田家故事,语笑于稚子群牛,晚景诚足以自娱矣。去冬不幸,二子永盛丧于痨疾,卒年五十,予哭之恸,左目失明,自悟老之将至也。倘天能愍遗,当益存心养性,修身以候之。兹仿古人自序之例,综我生平,书此以自证,并示儿孙焉。

古复州陆和九敬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一日〔1〕

这是1936年在李达的父亲李辅仁80岁寿诞之际,李达在北平大学任教期间为父亲代笔所撰写的《自序》,请其好友陆和九书丹,制成8块寿屏,邮寄回家,悬挂于李达同志位于湖南永州市的故居祖屋中堂,左右壁各挂4块,原文采用魏碑体竖写,未分段落也无标点。文革中丢失2块,2010年根据原文复原。这篇自序,内容丰富,文采飞扬,既刻画了父亲勤劳致富、教子得法、儿孙满堂、农家晚景的天伦之乐,又表现了一位社会贤达淡泊名利、达观处世、德高望隆的人生。短短800余字,竟生动酣畅的表现了父亲80年阅人阅世的丰富经历。这也是李达借父亲的口吻教育后世子孙的良好家训。为便于解读,笔者姑且将全文分成5部分。

首段,讲述父亲七十岁生日时亲戚朋友赠送寿匾为他祝寿,欢聚一堂,80大寿想“榜门谢客”,做儿孙的不必为他设酒席做寿了。现在故居中堂上悬挂一块巨匾,上书:耆德介釐,湘阴拔贡黄铭功敬题。那是父亲70岁生日之际,李达在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就读时结识的好友湖南籍教育家黄铭功所题赠,意为:因老人有高尚深厚的德行,后世晚辈当祈愿祝贺他老人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现在转眼已经10年,又处在民族危亡的乱世,父亲不想儿孙再为他大操大办。

次段,讲述父亲的勤劳发家史。李达的父亲,谱名有相,字辅仁。他生于1857年10月24日,年少时贫苦,家无立锥之地,其伯父李光明家境略微宽裕,仅有一子,因而李辅仁被父亲过继给其作次子。伯父送他跟随王绶先生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然而每次应贡举及学政、府县的考试都没有考中,1874年遇到大旱灾,伯父家道中落。辅仁就放弃就学,回家务农。他娶夫人胡氏,因胡不识字,邻家称她小名为“胡白姑”。她克勤克俭,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儿女们也一个接一个出生了。据李氏族谱显示,李辅仁与胡氏先后育有一女六子,但老四永寿早夭,最后得以长大成人的有长女和五个儿子,李达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谱名永锡,号鹤鸣。李辅仁都叫他们去就學,等到长大成人,各自“依其性习”择业自给自足。可惜的是胡氏在1911年54岁时去世。等到继配唐氏与他结婚的时候,家中境况已经富裕起来。〔2〕

第三段,介绍了辅仁先生淡泊处世,爱好读书,律己甚严,为民解难,儿辈能自食其力,循规蹈矩。同时,还特别介绍了“三子鹤鸣”即李达,“学而能成其名,教授于大学,垂二十年,著述盈筐,桃李满天下,而自持不阿,绝意仕进。学者立身,行世固当如是,报国之道岂止一端哉”。此段承父亲好学之家风,借父亲口吻介绍李达自己的志趣,他毕生追求学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为己任,摒弃从政出仕的想法,“学者立身”,报国的办法不只是“仕途”一条道可走。李达正是以自己一生的思想与实践,实现自己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李达1937年5月出版的《社会学大纲》寄给延安的毛泽东,毛主席看后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介绍给每一位党的高级干部,“这本书我看了十遍,我希望你们也要看十遍”。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当曾面称赞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一个真正的人”。刘少奇同志在一次谈到学习问题时,也称赞《社会学大纲》是一本好书,要干部认真学习。〔3〕李达著作等身,一生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堪称“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4〕武汉大学2010年至今6年时间将他的著作结集为《李达全集》凡20卷800余万字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已经结题。同时还有《李达年谱》《李达思想和著述研究》也已结题付印。〔5〕

第四段,分析了当时的乱世特征,告诫儿孙“要在持以勤俭,济以忍让,去浮嚣之习,汰骄奢之风,自食其力,不依傍于他人”。老人谆谆善诱,教育后人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忍让、沉稳、谦逊、节俭,自食其力。这使我们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把执政喻为进京“赶考”,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个从小家庭教育后人的角度,一个是从教育全党的角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今读之,谆谆教导,言犹在耳,发人警醒。〔6〕

最后一段,描画出老人的生活晚景,恬适的田园生活,儿孙绕膝的乐趣。不幸的是老二李永盛,即李达的二哥在去年(1935年)冬天五十岁死于痨病,使得辅仁先生痛哭不已,悲痛欲绝,以致左眼失明,自己感到自己老之将至。如果老天能怜悯他,他应当更加修身养性,度过余年。“兹仿古人自序之例,综我生平,书此以自证,并示儿孙焉”,最后一句说明了全文的文体和写作的目的,他仿照古人概括自己的生平的惯例,将自己一生的功德成就,修养心得,写在寿屏上,传之后世,教育儿孙。

这8块匾用词精当,不失为一篇千古美文。文章的背后,我们可以依稀瞧见一位耄耋父亲德高望重、言传身教的鲜明形象,依稀可以想见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里,坚守自己传播马列的艰难。

李达于1936年三四月间,与妻子王会悟、大女儿李心田、长子李心天、次女李心怡一道,从北平赶回老家湖南零陵县老埠头(今故居所在的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油榨头社区)。一方面,他们多年来第一次回家祭祖,另一方面,祝贺父亲80寿辰。乱世当前,整个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了。李达预测到日军侵占东北后,局势还会进一步恶化,他希望王会悟和儿女们能够随他一起回乡栖居,希望在故乡能够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果然,他回乡后,为了让王会悟能够适应湘南乡下的生活,对卧室和书房进行了改造。他亲自动手,购置杉木,请木匠将祖屋中分给他的前后2间房合并为1间,中间建造了1个能容8人横躺的大床榻,将床的两端接上书柜,前后设置木门,平时关闭时,外人乍看上去是个大书柜,而打开门就可作休息的床用。他还将房间铺上木地板,并仿照浙江嘉兴王会悟的乡下习俗制作了洗浴木盆、马桶等日常用具,他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在零陵老家安身下来。不到10天工夫,房间改造完毕,窗户也比以前敞亮了,房梁也挑高了将近1米。5月父亲寿辰将要来临,李达一家到蔡市老埠头去祭祖后,回家拜会父亲。之后,收到了从水路运来的李达托好友陆和九书写的8块寿屏,李达将寿屏恭敬的挂在中堂左右壁上。李达还随身带回了冯玉祥送给他的一副“不抵抗自寻末路;必须要努力奋斗”,陈三立先生题赠的“蓄德延年”寿匾。拜寿仪式上,礼生高声朗诵了寿匾、寿屏的全文。仪式过后,李达偕全家又急急赶回北平。〔7〕

不久,昔日在平民女学时的学生,1933年5月在上海遭绑架的共产党员丁玲,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于1936年5月从南京狱中出狱,辗转来到北平。她想通过李达找党。李达夫妇高兴她的到来,留她在家中住了1个多月。后来,丁玲在李达的帮助下,辗转找到地下党,到了延安,成为第一个从国统区投奔到延安的女作家。〔8〕

1937年6月为反对解聘进步教授,李达与北大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还赴南京找冯玉祥,试图请他出面找蒋介石交涉,未果。蒋介石还在庐山以“上宾之礼”接见白鹏飞和李达。李达拒绝了蒋介石拟请他们做行政院参事的邀请:“我们只知道教书,不知道做官!”翌日便下山了。李达得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赶回家乡。不久,七七事变爆发。7月28日,北平沦陷。一个多月后,日本宪兵和巡警在便衣的带领下,来宗帽胡同抄了李达的家。李达是日伪当局所开黑名单的第一名,这次因回老家了而幸免于难。夫人王会悟和三个小孩被威逼“交出李达”,被关押了起来。后来他们知道李达确实不在北平,经地下党和友人保释,王会悟才被释放。她带着孩子们,同到天津演出的马连良一家坐车逃离北平,从天津乘船到青岛,再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汉口到长沙,辗转回到零陵。李达对她们母子情况不明,未等父亲病愈就急着往北平赶。因交通阻隔,他到滞留上海。不久得到广西大学聘书,于是绕道香港经广州、梧州到达桂林广西大学,却已被解聘。他又回到零陵,于是他们一家人才团聚。这年9月18日,他的父亲李辅仁先生去世,享年81岁。李达目睹国家破碎,家父去世,妻儿逃难的凄凉景象,寿屏、匾额依旧,他极度悲痛,在家守孝半年,直到1938年2月,白鹏飞出任广西大学校长,聘请李达为该校经济学系教授兼任系主任。〔9〕

其亲友“鲜有从政者”。李达对学术的追求,也影响了他的儿女和亲友。儿子李心天,1924年在长沙出生,与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同年。李心天如今已经是93岁高龄,中国科学院医学心理学的开拓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女李典是北京的普通工人。李达的大女儿李心田1938年12月31日在贵阳生病去世。小女儿李心怡,金陵女子大学毕业,解放后曾任林业部秘书,一直陪伴王会悟,终身未婚,后双目失明病逝。李达解放后,到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任校长期间,凡有亲人、同乡故交写信求助,请求到大学读书、到地方参加工作的,他都认真回复,但离不开这样的话:“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要我开后门,不可能”。1962年6月李达的侄儿李定钧在湖南师院外语系读书快毕业时,曾写信给李達,请他帮忙打招呼,希望改行到政府部门工作。李达神色严肃的说:“我看还是服从分配,听组织安排。我的意见,毕业后你最好还是回零陵老家去”李定钧后来成了永州四中的高级教师。〔10〕李达的兄弟姐妹及其后代大都留在老家务农,能考上学校参加工作的,也大都从事学术研究。李氏族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李达及其父亲李辅仁先生的精神和家训,勤俭、自食其力,从不依傍于他人,更不借重李达的名声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

〔参 考 文 献〕

〔1〕见李达故居中堂上所悬挂的寿屏,原文未加标点,标点系作者参考王炯华《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293页重新标注.

〔2〕李氏族谱〔Z〕.2011,宣纸油印版.

〔3〕王炯华,等.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7.

〔4〕张官妹.永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87-188.

〔5〕2017年3月下旬,走访武汉大学《李达全集》编辑组口述资料.

〔6〕自新华社.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J/OL〕.人民网2002-12-16.

〔7〕赖中霖.李达的故事〔Z〕.永州市党史与地方志征集编纂办公室,2010:70.

〔8〕丁玲.魍魉世界〔J〕.新文学史料,1987,(01).

〔9〕王炯华,等.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2-293.

〔10〕杨邦国.李达在家乡二三事〔C〕//.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350-35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李达廉政文化解读
“野马少年”练武上春晚
同学李达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试论廉洁文化建设在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析廉政文化进校园
傻哥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