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两朝的二元政治
2017-08-17白霞
白霞
摘 要:辽金两朝,来自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大举入主中原。辽金上层统治者在如何治理中原和塞外这两块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地区的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长期实践中,辽金上层统治者逐步探索出二元政治的政治体制,即“四时捺钵”与“五京”并存的两元政治制度等。塞北仍沿用原有的游牧体制,中原借用汉制。这样的政治体制既帮助了辽金统治者在中原站稳脚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世所借鉴,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辽金;二元政治;四时捺钵;五京制度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 — 2234(2017)07 — 0037 — 03
辽和金,是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先后建立的区域性民族政权。辽朝(907-1125年),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区域性政权,历时219年,与南部的宋朝,北宋政权并存了160多年。金朝(1115-1234年),是我国女真族为主体,在北部中国建立的区域性政权,历时119年,与南部的宋朝,南宋并存了百余年。
契丹人、女真人,相继建立的北方民族政权,均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建立祖国强大的北方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契丹人、女真人,在不断进取中发展壮大,在主动学习汉文化中,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北方民族的智慧,在治国方略和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开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契丹人、女真人治国沿袭了汉制,同时又保留了北方民族独具特色的来源于游牧生活的政体。创造性的用汉制管理汉人,用北方民族的原有方式管理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四时捺钵”与“五京”并存的二元政治制度,即南面官和北面官二元政治。这种体制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下,少数民族建立的以汉人为主的国家产生的二元政治体制。
在我国的历史上的这种二元政治体制,是契丹人的创举,为后来的女真、蒙元、满族政权所采纳,并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了契丹人创造的二元政治体制。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历史作用。
一、辽代的五京制度
五京制度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说,并以此设置行政区划,设有五都、五郡、五京、五府等,这种历史悠久的管理体制,是汉人和农业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国体。
契丹自太祖、太宗初兴,连年战争四十余年,吞并诸番,割据燕、云,南北开疆五千里。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巩固大辽的统治,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水陆驿站的开通等方面的需要,仿效汉制,在大辽国的疆城内,先后形成和建立了五京制度。五京分别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上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一华里的波罗古城。中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西大明城古城。南京亦称燕京,即今北京。东京为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四京为陪都。辽朝后期,中都的作用有所加强,但上京仍然保持首都的重要地位。
上京临潢府是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在我国北方草原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城市。上京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太祖创业之地”。建都之前的初期,建有“西楼”、“龙眉宫”、“明王楼”等。在此基础上,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二月,任用汉人,仿照汉制,以汉宫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并由汉人韩延微、贾去凝等人共同主持,营建都城,仅用一百余天的时间建成了都城。成为我国建都史上,罕见的短时间建成的首都。后来又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和国北方草原上的大都会。
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即今天的北京市。幽燕地区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燕京的开发,契丹人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拉开了今北京作为中华民族国家首都历史的序幕。今北京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契丹人是有功的。
二、辽代四时捺钵和斡鲁朵宫帐制
契丹立国始终保持了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特色。契丹立国的二百余年里几易国号,始为大辽、大辽契丹、辽和契丹反复更替,至亡时仍为辽,反映出契丹族强烈的民族个性,常以族称自表。
四时捺钵,是契丹族自身渔猎游牧民族特色的集中表现。契丹捺钵制度的产生,是由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尚武的民族精神决定的,与农业民族形成巨大的反差。捺钵文化,是契丹族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生存方式。捺钵,是契丹语的汉字译写,在北方的民族语言中,有多种类似的发音。关于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有辽始大,设治尤密,居有斡鲁朵儿;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其它都是外在的行营。斡鲁朵,宫也。就是既有固定的宫室,又有外在的行营。契丹、蒙古室韦(即后来的蒙古族)同源于东胡族系,有近似的语文与习俗。捺钵、鄂博、蒙古包,语言的音和意都是相近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的说,捺钵的本意就是蒙古包,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住所,契丹人称其为捺钵,成为四时流动的政体。
四时捺钵分为春、夏、秋、冬,称为四时捺钵,并且作为一种行政体制,在《辽史·营卫志》行营中作了记载。四时捺钵均有明确的地点、方位、路线。春捺钵,在鸭子河泺。夏捺钵,没有固定地点,北方民族不适应南方炎热的夏天,多以避暑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路线和活动内容。秋捺钵,以射虎鹿为主要活动,地点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一带。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原名白马淀。四时捺钵,每岁四时,周而复始,不断轮回。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内外大小臣僚并应役随从,管理汉人的百官皆随从。其他职能部门均有定员随从,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遗一切汉人公事。皇帝在行营处理一切军国大事。
皇帝的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和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有自己的斡鲁朵。阿保机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为心腹。侍卫亲军,称腹心部。另在地方要地设提辖司,各地蕃汉民户抽丁充军,由提辖司统辖,直属斡鲁朵。太宗宫帐直属军称皮室军,契丹语为金刚。取其坚强。述律后宫帐也有直属军,称属珊。宫帐设有诸帐诸局,管理一切事务,处理政务。契丹奴隶被编入“瓦里”,成为著帐户。斡鲁朵所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所私有。皇帝死后,他的斡鲁朵依然存在,由帝后家族所继承,以奉陵寝。
三、辽代投下州县制
契丹灭渤海、南侵汉地,俘获大批渤海人、汉人转为奴隶。从俘掠地迁渤海人、汉人,迁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统治,或与汉人俘户杂居。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建置了许多州县。如,临潢县、长宁县、三河县、密云县、长泰县、檀州等。这些州县,民户少则千,多者四五千,其实就是奴役外族奴隶的寨堡。
俘户州县初始,为皇帝所有,属于宫帐斡鲁朵,皇后也有自己的州县。皇帝、皇后以下的贵族,也占有寨堡,称头下或投下州县。投下州城之设,限于诸王、国舅、公主所有。《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条:“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朝境内分布着为大小奴隶主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投下”城城堡。统治和奴役大量俘掠的奴隶。契丹立国前的遥辇时期,就建了投下城,称为“汉儿城寨”奴役掠来的奴隶。早在契丹立国前的遥辇时期,俘掠的党项人、吐浑人就作为奴隶,放回契丹故地,放牧耕种,建于越王城统治奴隶。于越王城是当时最早的投下城。后来掠来的大量汉人,赐给养种之地,在寨内建筑屋室居住,分地耕种。这些“汉儿城寨”,就是俘掠汉民建置的投下城。
四、辽代北南面官制
辽灭渤海后,改称东丹国。东丹国内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只是以汉人和渤海俘户新建了一些州城。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人的居住地区,也仍然实行着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事实上在辽朝境内,以上京、南京(幽州)、东丹国为中心,形成了社会状况互不相同的三大区域,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一国两制已经形成国体。
北南面官制。《辽史·百官制》称“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的官帐设在西方向东,所以官职都分为南北,与汉族官职分左右相似。辽太宗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即建立起了两套改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的官制,统称为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汉制官职的统称。《辽史·百官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的官制,由于契丹长期受到大唐的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官制也杂用了汉官职名,但与原来汉官的含义已大不相同,契丹原有的旧八部集团,分为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将势力强大的迭利部。分为五院、六院两部。改两部的夷离堇为大王,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统两部的兵马。后族也分司管理。军政大权则集中于皇帝。
南面官,基本沿袭唐制。但南面官不象北面官再分北南,仍沿汉人旧制,称左、右。辽朝沿袭唐晋旧制,但因人因事而设官,有增有减。燕云十六州仍保留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辽朝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并且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和奴隶制并存,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人的封建制。在辽朝的统一统制下,建立起的二元政治体系,这是在我国的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上的一个创举。这就是“四时捺钵”与“五京”并存的,契丹王朝的二元政治制度。
五、金代女真人的二元政治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沿袭辽制。金国也设五京,初以上京为首都(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后在辽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迁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以燕京為首都,开创了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的历史。
金太宗随着战争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金朝的政治制度,并对新占领区,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推行了汉官制度。取得辽东和汉人燕云地区,下诏给官民“王师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旧。”采纳完颜杲、宗干等的建议,在汉地改变女真旧制,采用汉官制度。在汉地建尚书省及尚书省所属诸司府寺。面对汉人的强大社会势力,燕云州县都由汉人为首的汉官去统治。金太宗完颜晟时期,逐渐形成类似辽朝南、北面的政治制度,但采用汉官制度还只限于燕云地区,政治权力仍集中于金朝的朝庭。
女真族完颜氏出自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与生活方式与契丹略同。女真之初的勃极烈、猛安谋克制,以三百人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这种以生产与军事为一体的体制,是女真族的特殊组织机构,用猛安谋克管辖女真内部事务。女真族也为渔猎游牧民族,保留了与契丹相近的捺钵制度,皇帝也有捺钵营帐,更建有行在和围场。在金太宗统治时期,即建起了金朝的二元政治。在金朝统治下的三个区域里,实行着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形成女真官制和辽、宋官制同时并存的体制。
六、辽、金两朝二元政治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辽、金两朝的二元政治,在以汉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创造了一国两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契丹王朝的统治中心不在五京,而是四时捺钵,这种治国方式和体制,是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首义创举。对后来立国的北方民族政权治国,有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来自塞北的蒙古族建立的蒙元帝国,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元朝也因袭辽制,入主中原后全按辽制。捺钵分两期,夏秋出塞,春冬在燕京。蒙古族称捺钵为窝里陀,语源于契丹的斡鲁朵。
来自白山黑水间,源于先世女真的满洲人,也有似契丹的捺钵风俗。满族人,清称满洲,民国始称满族。满洲的“八旗制”,将宫帐制发展到极至,是契丹斡鲁朵的翻版,八旗制的八大和硕贝勒共管国事。大清皇帝承袭了契丹遗风,避暑热河,秋猎木兰。几代帝王亲临承德避暑山庄百余次。有的皇帝每年近半年时间,在承德避暑山庄处理政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契丹二元政治,是我国北方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成长中的历史创造。二元政治沿袭了近千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建立祖国强大的北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辽金两朝,来自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大举入主中原。辽金上层统治者在如何治理中原和塞外这两块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地区的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长期实践中,辽金上层统治者逐步探索出“四时捺钵”与“五京”并存的两元政治制度等。塞北仍沿用原有的游牧体制,中原借用汉制。这样的政治体制既帮助了辽金统治者在中原站稳脚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世所借鉴,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见二元政治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孙文政.辽金泰州在东北亚的地位〔J〕.理论观察,2011,(06):68—69.
〔2〕冯永谦.金代庞葛城——齐齐哈尔建城始源之城丛说〔J〕.理论观察,2004,(06):119-122.
〔3〕孙文政,宛文君.金代上京路研究概述〔J〕.理论观察,2015,(06):80—82.
〔4〕孙文政.金代上京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J〕.理论观察,2017,(03):101—11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