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器乐教学中“情”与“境”的关系

2017-08-17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器乐演奏者音乐作品

■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论器乐教学中“情”与“境”的关系

■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器乐演奏这门艺术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光有精湛的演奏技艺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形象的准确塑造,作品的完美表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技巧的组合,而应该在已有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奏者的联想与想象,同时结合舞美、灯光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将演奏者的真情实感有效融入到器乐演奏当中,使观众被蕴含在演奏中的意蕴所感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器乐教学中的“情”与“境”概述

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情”与“境”是涉及学生演奏技术和情感表达的两个重要因素,演奏者通过各种乐器载体,不仅能将作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能将观众带入其情境当中,被音乐的意境深深吸引。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情”与“境”有正确的理解。

1.器乐教学中的“情”

器乐教学中的“情”指的是融合在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真情实感。音乐是一种语言,反映人们的生活,表达的人们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缺乏情感的演奏是没有感染力的,情感始终是音乐艺术中的第一要素,器乐演奏者通过动作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变化、力度的张弛有度等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世间的悲欢离合,情感在器乐演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个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往往会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有效地融入到实际演奏当中,当然,这种的情感融入,不是简单地堆砌,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演奏者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流露,他们释放出的是一种艺术情感,演奏者只有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将音乐艺术的“神形俱似”真正得以实现,使得观众能透过演奏者的琴声,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2.器乐教学中的“境”

器乐教学中的“境”,指的是器乐演奏中所传达出来的音乐意境。众所周知,音乐具有审美功能,音乐演奏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的意蕴之美,进而产生情感共鸣。音乐意境是由作曲家精心构思和巧妙营造,然后由演奏家将谱面上的音符变成听得见的声音,最后由观众接受组成的。换句话说,音乐意境是由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的观众的感受及想象,是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像和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练就过硬的演奏技巧,融入丰富的艺术情感,同时还应该借助舞台的舞美设计、配合舞台灯光、音响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将音乐作品的美多层次地展现出来,深深地吸引观众,激发他们的审美情绪,充分感受到蕴含在音乐中的意境美。

■器乐教学中“情”与“境”的关系

器乐教学中的“情”与“境”不可分割、不可或缺,演奏者要准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将音乐作品的丰沛情感和美好意境完美表达。

1.“情”是“境”的前提

器乐演奏过程中,“情”是音乐的核心要素,也是音乐意境成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在情景交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产生深远的意境。在演奏过程中,舞台及周边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情是通过演奏者琴声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只有达到了“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才能将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完美的表达出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演奏扬琴曲《天山诗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与“画”上做文章,“诗”突出“情”字,表现的是一种情感,是表现生活在新疆天山脚下的人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而“画”则突出“景”,是一副画,巍峨的天山,仿佛蒙着一层面纱,朦胧神秘,随着镜头的逐渐拉近,其秀丽的面容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奏过程中,仿佛将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天山脚下,将大自然的美与人的灵魂俨然交融在一起,整个作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如诗如画,美轮美奂。《天山诗画》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如此震撼的效果,让观众被演奏者所营造的氛围感染,被带入一种唯美的境界,正是因为在创作和演奏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场景,将演奏者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才会带给观众如此唯美的意境,被作品中的“诗画”深深吸引。

2.“境”是“情”的升华

在器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首先要仔细揣摩作品中构造的意境美,对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做到心中有数,但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表达音乐的情感,演奏者要想将内心的情感通过琴声更好地表达出来,有时也会借用舞台布置、灯光设计、烟雾喷放等周边环境来有意营造良好的意境,触景生情,有效激发演奏者对作品的情感控制尺度,恰到好处地表达音乐情感,将观众引入到无限的遐想中。

《姑苏春晓》是邓建栋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二胡曲。乐曲描绘了姑苏城早春时分清秀恬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和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象,乐曲时而欢快悠扬、空灵流畅,时而温文典雅、甜美抒情,使人仿佛置身于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流连忘返,展示了一派人间天堂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现了人们游览姑苏时的愉悦心情。听来如同品味春雨后的西湖龙井,清馨甘美。演奏中借助江南特有的白墙黑瓦、青石小巷的舞台布置,一下子将观众带到了独具江南特色的风情中,整个作品中,不断变化的背景以及各种舞美效果的应用,让表演者更快地融入到一种特有的江南水乡的环境当中,更加容易进入自己的表演角色中,将内心的情感在舞台上释放,也将观众带入到了一种温润、甜美的江南美景中,让观众感受到江南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在这首作品中,舞台环境让观众能深刻的感受到“境”的营造,使演奏者“情”的表达得到了有效升华。

3.“情”与“境”的高度融合

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会触景生情,注意“情”与“境”的高度融合,这样演奏出的音乐才有灵气,才能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

(1)情感与动作的高度融合

在器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往往通过身体细微动作的配合来表达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而观众也会通过欣赏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等受到影响和感染,对作品产生浓厚的情感。可见,在演奏过程中,音乐情感与肢体语言的高度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身体的放松,手臂的舒展,呼吸的融入,面部表情、眼神的配合等。通过长期的训练,做到在演奏过程中各种细微动作运用的时候可以收放自如,将最优美的肢体动作展现给观众,同时满足观众的听觉与视觉需求。平时也要通过观察和体验多积累生活中的各种人生经历,仔细体会蕴含在各种动作中的丰富情感,提高自己情感表达的能力。只有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才能促进演奏中情感的收放自如,才能够将动作和情感融为一体,做到身心合一,让音乐意境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2)“虚”与“实”高度融合

“实”指的是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舞台上的七彩灯光、独特的舞美设计、款式各异的演出服装等。“虚”指的是隐含于作品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物形象、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建筑情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文化形式,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主题的刻画都是隐含与产生在作品意境的创设之中。在音乐意境营造中,作品中的“实”与“虚”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将作品的意境体现出来,演奏者应该根据舞台上的“实景”引发出作品中隐含的“虚景”,有效激发观众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扩大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借助实景的演奏,将藏匿于乐谱中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声的语言,通过虚实相生的舞台表现,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使其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美,从而将情感投入到演奏中来,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的境界。演奏者通过虚实相生,将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欣赏的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旋律,更是一幅幅浓墨重彩、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面。

综上所述,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情”与“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高度融合,不可或缺。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融入丰沛的情感,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产生情感共鸣。

[1]王欢,谢丹.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谈舞蹈中的意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01~105.

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6〕400号NO.772)

猜你喜欢

器乐演奏者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