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8-16王明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生存率

王明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62)

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明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62)

目的集中探讨采用急诊介入的方式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因心源性休克合并心肌梗死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急诊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后者未进行急诊介入,而是采用静脉溶栓或单纯抗凝抗栓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6.7%,较对照死亡率45.0%明显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的提高生存率,同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并发栓塞、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不良时间,心源性休克是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多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急诊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冠脉血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表明,临床上采取的治疗方式及抢救时间与患者的生存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机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积极的争取抢救时间同时采取最佳的治疗手段是治疗的关键所在[2]。本次实验中,集中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在心源性休克急性心梗中的疗效,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4月~2017年4月因心源性休克合并心肌梗死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急诊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后者未进行急诊介入,而是采用静脉溶栓或单纯抗凝抗栓药物进行治疗。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60.8±1.6)岁。另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0.6±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不大,同时在入院前的常规检查中,两组患者除心功能外无其他脏器及其系统功能的异常。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包括1)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将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在半个小时内对患者完成静脉滴注。2)采用普通抗凝抗栓药物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7天。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临床上的介入治疗前采用胃管或口服的方式,按照300 mg的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介入治疗开始后,使用肝素钠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实施冠脉造影和对梗死的血管取桡动脉或股动脉行血管扩张或安放支架。对术后的患者以口服的形式使用术前药物维持治疗,同时配合一周左右的低分子肝素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的数据处理使用SPSS 15.0软件,计数资料的率比较采取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6.7%(5/30);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5.0%(9/20)。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具体包括诱发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观察组患者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3 结 论

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前者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靶器官为栓塞部位的冠状动脉,通过对血栓的溶解,实现栓塞动脉的再通,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值得注意的是,争取治疗时机与患者的预后效果密切相关。后者主要是通过介入操作使栓塞处再通,恢复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次实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6.7%和45.0%,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采用介入治疗对于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介入治疗还可明显的降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4]。本次实验中,针对诱发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急性肾衰四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明了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的提高生存率,同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对于有条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积极使用。

[1]陈 军.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

[2]熊 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

[3]甘剑挺,梁祥文,李 平,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1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

本文编辑:吴 卫

R541

B

ISSN.2095-8242.2017.029.5599.01

猜你喜欢

心源性休克生存率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勘 误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