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凝患者的规范化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2017-08-16胡铁宏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监护抗凝药学

胡铁宏,张 华,李 亚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 杭州 311200)

对抗凝患者的规范化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胡铁宏,张 华,李 亚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 杭州 311200)

目的探析规范化药学监护模式在抗凝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60例抗凝患者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规范化药学监护,对照组不予以药学监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知识评分和出血、血栓栓塞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研究后研究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的评分为(5.18±0.37)分,对照组为(9.34±0.51)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率为13.33%,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出血率为50.00%,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药学监护在抗凝患者治疗当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水平,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抗凝治疗;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不良反应

抗凝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很容易因使用方法和用量的不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除出血情况外,严重者可出现血栓栓塞引发进一步的身体不适[1]。对抗凝患者提供规范化药学监护,能够为抗凝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本院在抗凝药物治疗研究中取得突出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60例抗凝患者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3-68岁,平均(44.1±5.2)岁,病程1~10年,平均(3.4±1.1)年;研究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12~70岁,平均(45.5±3.3)岁,病程1~11年,平均(3.6±1.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为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按照临床药师的医嘱进行服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1.2.2 研究组

(1)审核医嘱

在施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前,由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病情病历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对药物选择、药物用量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存在禁忌症和重复用药情况,如处方有不合理之处则立即进行干预,针对患者特点状况进行处方调整。需尤其关注儿童、孕妇和老年等特殊人群的处方情况,确保用药的安全与合理性,避免出现药物禁忌。

(2)健康宣教

用药指导:临床药师需结合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文化程度等信息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让患者对其自身所患疾病病情和知识有相当的了解,能够明确治疗

的具体要求,进而进行用药的规范化指导。对于机械性瓣膜置换术患者而言,其治疗要求为终身抗凝,部分患者如老年患者对于治疗方法的认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相应知识而产生认识误区,导致用药的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佳。通过规范化用药指导让患者明确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保证用药剂量,严格遵守用药禁忌。

生活习惯指导:接受抗凝治疗期间如摄取维生素K则会造成抗凝效果不佳,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日常饮食中的西兰花和豆类、奶制品和动物肝脏等均会造成抗凝效果的下降。而食物中的银杏和柚子、甘草等则可有效强化抗凝效果。由此应做好患者的生活习惯指导,让患者明确饮食禁忌和注意事项,尽量维持维生素K平衡,不长期单一食用影响抗凝效果的相应食物。同时,为避免饮酒造成的华法林INR升高以及吸烟导致的抗凝效果下降,需叮嘱患者治疗期间避免烟酒。

(3)用药监测

INR与不良反应监测:做好患者用药期间的监测工作,包括INR和不良反应监测。因抗凝药物华法林可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且发生率和INR存在关联性,INR在2.5以上则出血造成的死亡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INR进行严格监测,指导患者与家属掌握用药监测和INR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红点或瘀伤,并通过对牙龈、唾液和尿液的观察了解出血状况,如存在出血异常则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及时的就诊处理。

(4)监护随访

特殊时期监护:针对特殊患者治疗时期的特殊性,应当做好对应的监护工作。如患者于牙科操作或围手术期接受抗凝治疗,则应明确治疗的特殊性和风险性,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让其明确治疗风险,依据其意愿选择进一步的治疗处理方式。

定期随访:建立健全的随访机制,首先为每位患者建立数据库以登记每日的抗凝药物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监测结果等信息,并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帮助患者做好出院后的进一步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

1.4 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研究后研究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的评分为(5.18±0.37)分,对照组为(9.34±0.51)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出血率为13.33%,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出血率为50.00%,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血率与血栓栓塞率对比 [n(%)]

3 讨 论

抗凝药物中的华法林和肝素、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应用中较为普遍,抗凝效果突出,但此类药物易造成临床并发症,已于2012年列于ISMP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中[2]。其中,华法林可造成患者出血,且与INR呈明显的相关性,INR越高,出血概率越高,患者的死亡危险也就越严重。因此,在抗凝治疗中采取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临床药师从审核遗嘱和健康宣教、用药监测、监护随访等方面入手,在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宣导外,还应指导其进行自我监测,强化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严密监护患者用药治疗情况,确保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

本院为探究抗凝治疗规范化药学监护的模式与意义,特选择我院收治的60名抗凝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接受药学监护,研究组则由专业临床药师和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药学监护。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的评分为(5.18±0.37)分,对照组为(9.34±0.51)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率为13.33%,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出血率为50.00%,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知规范化药学监护模式在抗凝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付建新,黄三洲,李 艳,李四美.抗凝患者施行规范化药学监护的临床意义探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2):196-197.

[2]郭媛媛.对抗凝患者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5):64-65.

[3]都丽萍,梅 丹,向 倩,周 颖,崔一民.对抗凝患者的规范化药学监护模式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03):227-228+231.

本文编辑:吴 卫

R969.3

B

ISSN.2095-8242.2017.029.5580.02

猜你喜欢

监护抗凝药学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