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他留人铎系文献研究
2017-08-16王海滨
王海滨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彝族他留人铎系文献研究
王海滨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彝族他留人祭司铎系在主持丧葬仪式中唱的“铎系唱经”是铎系文字记述的铎系文献。铎系文献具有活态性、短时性、双重性、差异性、神圣性和文字与诵词间的非一一对应性的特征;它在文字学研究、他留人民间文学研究、他留人农耕生产研究及其保护与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彝族;他留人;铎系文献;研究
一 彝族他留人与“铎系”祭司
(一)彝族他留人
他留人自称“他怒素”“他鲁苏”。1956年民族识别时划为彝族。它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华坪县,大理州鹤庆县,四川省凉山州盐边县、盐源县,大约有两万人口。他留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长期以来,他留人及其外界认为他留人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是随着研究者对他留人聚居地永胜县彝族傈僳族乡营山、玉水、双河三个行政村的深入调查,发现他留人祭司在主持丧葬仪式时边画图符边吟诵祭词,图符对应完整的他留人丧葬仪式的祭词。笔者认为彝族他留人祭司所用的图符是早期文字。[1]
(二)“铎系”祭司
“铎系”是彝族他留人祭司的专称。在他留语中,“铎”意为“咏诵法经的人”,“系”意为“死或与死相关、与灵魂有关”,“铎系”意为“咏诵与生死与灵魂有关的法经的人”。[2]“铎系”祭司的主要职能是担任丧葬仪式中的主要祭司,还兼任主持族群性、村社性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民俗祭祈文化活动,在古代部落军事联盟世代兼有军师,至今集“祭祀”、“医疗”、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一体的职能。“铎系”祭司平日从事农业生产,受人之请时才为主人家主持丧葬仪式和其他祭祀活动。“铎系”祭司的传承有两种方式,第一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第二是拜师学艺。一般情况下,若师傅健在,徒弟一般不单独主持他人的葬礼和宗教民俗祭祀活动。
二 “铎系”祭司文献
(一)“铎系”祭司文献的界定
一直以来,彝族他留人认为他们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当笔者第一次到永胜县彝族傈僳族乡营山、玉水、双河村田野调查时与“铎系”祭司谈起他留人是否有传统文字,“铎系”祭司说:“我们他留人就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了,所以我们“铎系”祭司念诵有关祭词时才画图画。”所以“铎系”祭司自认为他们在主持丧葬仪式中用的图符不是文字。但是随着文字定义外延的拓宽和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有学者把“铎系”祭司在主持丧葬仪式中所使用的图符初步界定为“铎系文字”,并得到了有关文字学家的肯定。“铎系”祭司文字的数量有扩充趋势,笔者2010年1月深入实地调查时收集到40个(不含重复)“铎系”祭司图符文字,2014年7月再去实地调查时“铎系”祭司提供了68个(不含重复)图符文字。[3]但是“铎系”祭司在主持丧葬仪式中还是常用先前的40个图符文字,所以本文提供的是40个“铎系”祭司图符文字。彝族他留人有“铎系”祭司图符文字,那么“铎系”祭司图符文字是怎么用?是否有“铎系”祭司图符文字记载或记述的文献?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提出“铎系”祭司图符文字记载或记述的文献。然而,彝族他留人“铎系”祭司在主持丧葬仪式中把40个图符文字有序完整地写在三块木板上,俗称“灵板”,表达出一套完整的祭词,彝族他留人称祭词为“铎系唱经”或“他留大调”。在“铎系唱经”中,“铎系”祭司图符文字与祭词并非一一对应,图符文字在整个祭词中只起到提示或辅助记忆的作用,但是每个“铎系”祭司图符文字都严整地对应着一段或数段祭词,40个“铎系”祭司图符文字所对应的祭词有机地构成了彝族他留人丧葬仪式的全部祭词内容。“铎系祭司唱经”行款有序,内容系统完整,“铎系”祭司图符文字写在“灵板”上,这已经吻合了“文献”的定义,即指人们对信息加以有序化、系统化,并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固态精神产品,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已经具备了文献的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铎系祭司唱经”是文献,根据以文献的使用者的命名方式,把彝族他留人“铎系祭司唱经”命名为“铎系祭司文献”。一套完整的铎系文献如图所示,表为文字的音和义。整套文献的书写顺序是先禁忌类再用具类,从1号到40号严格按照“字位理论”书写,文献中的1号字到5号字每块“灵板”都共有。
图1 禁忌类 图2 女性用具类 图3 男性用具类
表1 铎系文献①
(二)“铎系”祭司文献的形制
“铎系”祭司文献的载体是灵板。通常情况下,一块灵板一般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呈鱼形状的木板或纸板,单面书写。在具体应用中选用木板还是纸板作灵板以及取用什么材质书画,要视丧家事先准备什么材质而定。如果丧家事先准备的木板做灵板时,用油漆把灵板刷成红色,再用白油漆作书画原料;也有灵板不刷漆,用墨汁或粉笔作书画原料。少数丧家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准备则用纸板作灵板,用木炭或粉笔作书画原料。
(三)“铎系”祭司文献的内容
“铎系”祭司文献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禁忌类和生产用具类两大类。生产用具类又分为男性用具类和女性用具类。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灵板由三块“铎系”祭司文献组成。并且如果死者为男性则用男性用具类的灵板,倘若死者为女性则用女性用具类的灵板,不仅泾渭分明,而且男女有别,绝不能乱用。把书画好的用具类灵板竖放于棺木左侧,而书画好的禁忌类灵板竖放于棺木右侧,并两种灵板等出殡下葬时,灵板随棺木带出家门村外,并丢弃在野外,不许再带回村至家。“铎系”祭司文献内容多记述了彝族他留人有关天地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及有关神话故事,以及一个他留人出生、成长、生产、婚姻、家庭、养儿育女、生老病死的整个人生过程。
三 “铎系”祭司文献的特征
(一)活态性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也是自然法规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生仪式、成人仪式、送别仪式等等。一般情况下,每个民族都会为新生者举行庆生仪式,为过世者举行送别丧葬仪式。彝族他留人也不另外,每当有人过世时主人家都会请“铎系”祭司为死者主持相应的丧葬仪式,让死者顺赴阴间,所以他们举行丧葬仪式时,延请“铎系”祭司为死者书画一套灵板,并竖放于棺木两侧。由于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铎系”祭司文献就常态性地应用于彝族他留人的丧葬仪式中,所以我们说“铎系”祭司文献是一种活态的文献。
(二)短时性
彝族他留人,一个人从去世到出殡一般需3-7天的时间,一旦有人去世,主人家就延“铎系”祭司来主持相应的丧葬仪式。“铎系”祭司来到丧家,就根据整个丧葬仪式的各个环节有序地为死者书画一套“铎系”祭司文献并为其念经,待整个丧葬仪式结束,出殡下葬时带着整套“铎系”祭司文献出家,丢弃于野外,以此示死者“路票”,让亡灵带着“路票”到阴间享受。整个丧葬仪式最少3天,最多7天,这对于时间维度来说是很短暂,具有弹指一挥的感觉,所以“铎系”祭司文献从书画到随出殡下葬丢弃是很短暂,即“铎系”祭司文献的存在时间是很短暂。
(三)双重性
“铎系”祭司文字记述了一部完整的“铎系”祭司文献。从文献的形式层面而言,“铎系”祭司文献具备了有文字文献的特征。同时又因为文字与祭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文字在祭词中只起到提示或辅助性的记忆作用,更多的祭词内容要靠“铎系”祭司的记忆,故“铎系”祭司文献又具备了无文字文献的特征。所以“铎系”祭司文献具有有文字文献的特征,又有无文字文献的双重性特征。
(四)差异性
铎系文献中文字与诵词之间是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文献中的大多数内容都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习得,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己的记忆能力。所以铎系学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师傅的学识能力,第二是个人的悟性与记忆能力。师派的不同和个人的记忆力差异导致铎系个体之间在吟诵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铎系文献在一定框架范式的前提下,铎系吟诵时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
(五)神圣性
“铎系”祭司文献在彝族他留人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提“铎系”祭司文献,因为它与人的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丧葬仪式中,“铎系”祭司在书画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肃穆的仪式之后才开始书画,书画好又竖放在棺木两侧,不准任何人随意触碰,因为它是死者亡灵通往阴间的“路票”。如有人随意触碰了,既会影响死者亡灵顺赴阴间的生活,也会影响死者子孙后代在阳间的正常生活。
(六)文字与祭词间的并非一一对应性
如前述,文字与祭词并非一一对应是“铎系”祭司文献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上述提及的“铎系”祭司文献中的1号字(my31dy55mo33“天”)和2号字(my33na31mo31“地”)对应的祭词汉意是:没有比天更大的,没有比地更大的。“铎系”祭司我若不讲天的话,生怕天的恩德会薄;“铎系”祭司我若不讲地的话,生怕地的恩德会薄。造出天来要七十天,造出地来要七十昼夜。造天的是三个人,造地的是两个人。造天的三个人,人多力量大,做活时嘻嘻哈哈,边玩边做。造地的那两个人担心人少,哭丧着脸,十分专心地做活。他们连饭都来不及煮,吃生饭造地;菜也来不及煮吃,吃生菜造地。造地的两个人,人少胆量小,白天不睡觉,晚上也不睡地干活。造天的那三个人,晚上去睡觉不干活,白天也是边睡边干活,三人嘻嘻哈哈,边笑边干活,干一阵活休息一阵,干一阵活坐一阵,一日三餐都吃熟食。第一个月他们边睡边做,第二个月他们边玩边做。一热就歇凉,一冷就取暖。三个造天的人来看造地的情况,地造得太大太宽了,从头看去看不见尾,从尾看去看不到头。这三个造天的人这时吓了一跳。天盖地,盖不圆了。三个人胆大后心变坏了……天地就这样形成了,天地有了,就有了日月。
四 “铎系”祭司文献的学术价值
(一)古文字学方面的价值
“铎系”祭司文字形态古朴、简单,发展不成熟。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精确度看,“铎系”祭司文字不能精确记录语言单位,只能记录语段,所以属于语段文字;从造字法看,铎“铎系”祭司文字也不能精确地记录语言单位,所以属于表意文字。所以“铎系”祭司文字既是语段文字,又是表意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中处于早期阶段,属于早期文字,它对整个世界文字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民间文学方面的价值
“铎系”祭司文献包括了丰富的彝族他留人民间文学。通过“铎系”祭司的释读考证可知,“铎系”祭司文献包含了天地形成、洪水泛滥、兄妹成婚、兄弟分家、“铎系”祭司来历、麻种来历等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为彝族他留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农耕生产方面的价值
“铎系”祭司文献中用具类书画的都是农耕工具和纺织工具,祭词里对每种农耕生产工具的选材制作以及如何使用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如对农耕工具犁的选材就做了如下的叙述:“费九牛二虎之力翻开地肚皮需要‘犁’这种工具,这种破开地的工具需要三块木头来做。人跑到了朱木树山坡上,弯的朱木树就看见了。但这棵朱木树被虫子啃过,就不能用来做翻地的工具。他一眼望过去,弯的翻白树就看见了。翻白树是“铎系”祭司祭祀时用来煮肉的柴树,不是用来做犁地的工具。他又来到箐洼洼里,一眼瞧了去,看见了一棵弯的朱木树,树根虽被虫咬过,但树杆没被虫咬过。他把这棵大朱木树砍倒,砍断树杆,做犁杆的木树就找到了。”同时也叙述了农耕的时节,如:“严寒过后春来到,树长根,草发芽,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过后忙春耕。犁田种地有顺序,先要挖好沟,再来把水引。”这些都是研究彝族他留人农耕生产文化的宝贵材料。
(四)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铎系”祭司文献囊括了彝族他留人世间万事万物、劳动生产、人生礼仪、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等方方面面,是彝族他留人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大百科全书”,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铎系”祭司文献的保护与传承价值就不言而喻。然而,“铎系”祭司文献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据笔者2014年7月深入实地调查获悉,现能够独立主持彝族他留人丧葬仪式的仅有6人,并且年事已高,说明“铎系”祭司文献的传承面临后顾之忧,所以“铎系”祭司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五 结语
“铎系”祭司文献是用古朴的“铎系”祭司文字,严格按照一定的行款形式和“字位理论”有序而完整地书画在灵板上,它不仅是彝族他留人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彝族他留人文化原生型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彝族他留人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素材,并且为中华民族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同时,“铎系”祭司文字为世界古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古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新文种元素。
注释:
①这套“铎系”祭司文献是笔者2010年1月在营山、玉水、双河村调查时,兰金荣铎系祭司所写,文字的音义也由他提供释读。
[1]王海滨.他留人铎系文图符研究.民族语文[J].2011,(06).
[2]简良开.神秘的他留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97.
[3]永胜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永胜县六德乡党委政府,六德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六德乡他留文化研究中心编制.他留人铎系唱经文字初选本.内部资料.2013年12月.
[责任编辑龙倮贵]
Research on the Duoxi Manuscripts of the Taliu Yi people
WANG Hai-bin1,2
(1.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College of National Culture,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050, China)
The Duoxi are the Taliu Yi people’s priests whose duty is to preside over funeral rite. They use chant manuscripts which are recorded in a kind of character created by themselves. The Duoxi manuscripts feature living expression, short-time interval, dualism,diversity, and sacredness, and the chants are not always corresponding character by character to the manuscript texts. Those manuscripts ar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aracter studies and research on the Taliu Yi people’s folk litera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for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Yi; Taliu people; Duoxi priests; Duoxi manuscripts
C951
A
:1008-9128(2017)04-0021-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06
2017-05-01
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彝族他留人铎系文献研究(QN2014044);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全新发声框架的彝语东南部方言松紧元音研究(2014Y262)
王海滨(1980-),男(彝族),云南石林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少数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