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研究
2017-08-16王正雄
王正雄
(重庆市医药学校,重庆 401228)
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研究
王正雄
(重庆市医药学校,重庆 401228)
将我校2012级169名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87人)和对照组(82人),实验组实行“1.5+1+0.5”培养模式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和传统教学。两组学生毕业后均统一参加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组考试成绩与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考试通过率。
中专;护理专业;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家卫生部和人社部出台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2011年卫生部又发布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全新改革,从2011年起,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因此,研究护理专业教学如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率,缓解护理人才紧缺状况是目前护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1年10月,我们申请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的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ZJ-016)。自2012年开始,我们在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实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成绩和通过率明显提高,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12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4个班共169人,其中男生2人,其余为女生,年龄16~18岁。将5、6班(87人)作为实验组,7、8班(8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校成绩、学习课时、任课教师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培养模式 实验组实行全新的“1.5+1+0.5”培养模式,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
1.2.2 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调整了课程结构体系,安排学生提前到医院实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模块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2.3 考试方法 两组均采用“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实验组将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将考试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对照组均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
1.2.4 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毕业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教学效果。
2 结果
根据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线:专业实务为67分,实践能力为65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2.1 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
由表1可知,实验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约7个百分点。
2.2 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2可知,实验组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
3 分析讨论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已成为评价护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护士工作的必经之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使得护理教育中最低学历层次的中专护生,将与大专、本科护生同台竞技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这对中专护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中专护理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本研究中实验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中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改革,构建既匹配中专学生认知能力又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教学体系,能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和行业准入要求,学校大胆改革,采用“1.5+1+0.5”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2+1”培养模式。“1.5+1+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先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护理技能鉴定,然后到临床医院进行8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和进行2个月的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实践证明,实行“1.5+1+0.5”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资格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一次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3.2 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为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使中专、大专、本科护理教材内容衔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衔接,课程体系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护理岗位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能力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体现现代护理特色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新增遗传与优生、人文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医学法律等课程,增加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版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护士执业资格培训模块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3.3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围绕护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对现行中专教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内容进行删减,更新、充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教学能够及时反映临床护理一线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变化,缩减部分课程中过深、过偏、脱离临床实际的理论。同时适当降低基础医学课程比重,适度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体现现代护理特点的人文护理知识和护理问题、健康教育内容。此外,编写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讲义或校本教材。
3.4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构建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组成的四级目标体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讲授,以临床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教学方法上,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PBL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体,其他教学法相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手段上,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建设了高标准的现代护理实训中心——仿真医院,购置了全套护理学操作技术、护理学形体训练等教学光盘及仿真教学软件,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5 临床实习改革
提前安排临床实习。实验组在校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入医院进行8个月的临床实习,提前接触临床,零距离接近病人,使学生尽早了解病人疾苦,了解医院环境,体验工作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掌握专业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提高临床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实习期间由教务科给实习护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边实习边复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应用能力,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储备。
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在校学完所有课程后再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3.6 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学校投入近5万元资金建立了60个站点的医学在线考试系统,支持学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按时更新护理专业各学科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考试模式。
期中、期末、毕业考试等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当作其模拟考试,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题型要求和考试形式等拟订考核方案,使考试更具实用价值,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
改革考试题型。传统理论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病案讨论等多种题型,比较侧重记忆性考核;为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选择题采用A1、A2、A3、A4型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完成临床任务的能力。
3.7 增加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模块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但是护生实习的时间只有8个月,所接触的临床科室有限,加之繁忙的实习工作,使很多学生对临床实习接触不深的部分知识有所遗忘。实验组实行“1.5+1+0.5”培养模式,最后半年在返校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2个月的考前集中培训。采取以教师引领为主,串讲,重点、难点精讲,个别答疑,多次仿真模拟考试训练等复习方式,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强化复习,让学生顺利通过5月份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通过率。
综上所述,为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提高就业率,我们从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方式、考前培训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一套能大力提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G424.74
B
1671-1246(2017)15-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