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2017-08-16王广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王广平

(河南省安阳林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650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王广平

(河南省安阳林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6500)

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的病情采用胃镜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后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患者86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胃镜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病理检查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治疗前胃炎疾病漏诊和误诊情况。方法 研究组研究对象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3.0%,高于对照组的60.5%,差异显著(P<0.05);误诊和漏诊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的病情在胃镜检查基础上实施病理学诊断,可以提高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出现、病情进展速度的快慢,都与患者的实际年龄、日常饮食习惯、遗传基因、胆汁反流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并发肠上皮化生属于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性表现[1]。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的病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癌症等更加严重的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诊断方法,对于疾病的尽早确诊,以及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主要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的病情采用胃镜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后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患者86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胃镜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病理检查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研究组。其中包括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29~74岁,平均44.7±5.5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1~9年,平均3.2±0.6年;本次发病时间1~16小时,平均5.1±1.7小时。

1.2 方法

入选首先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定义为对照组):选择我院现有胃镜,帮组患者取常规仰卧位,麻醉后从口腔进行置管操作,通过胃镜的镜头对患者的胃部组织和胃黏膜组织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如果胃黏膜组织已从皱襞状变成薄平状,说明胃黏膜组织变薄,如果发现胃部组织中有血管暴露,并为透明状,黏膜组织红白相间,表明胃黏膜红白相,如果胃黏膜膜壁粗糙,有结节或颗粒状,黏膜壁表面不够光滑,说明胃黏膜粗糙。在胃镜检查操作结束后实施病理检查(定义为研究组),于病灶位置取活检标本,进行具体的病理学诊断,采用质量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固定活检标本,采用石蜡进行包埋,并实施切片操作,然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进行染色处理,然后对染色标本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治疗前胃炎疾病漏诊和误诊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研究组研究对象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3.0%,高于对照组的60.5%,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胃炎疾病漏诊和误诊情况

研究组研究对象误诊和漏诊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胃炎疾病漏诊和误诊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胃镜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临床对胃炎疾病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其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性的认可。但是,胃镜技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的精准性相对有限,并且受到客观因素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包括胃糜烂、机体血红蛋白计数异常、胃溃疡等几种,会直接导致患者病情诊断的精准性程度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导致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出现,使得该方法目前仍然不能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诊断的金标准[3]。与该项技术相比较,病理诊断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在胃镜检查操作过程中提取患者胃部黏膜组织实施活检,并进行切片以及染色操作之后,对受检对象的腺体实际数量进行观察,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病情诊断精准性提高[4]。

[1] 张贺军,金 珠,崔荣丽,等.OLGA分期、分级评估系统在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21-125.

[2] 吴素江,陈卿奇,许小康,等.影响消化内镜医师诊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9):125-127.

[3] 薄元恺,刘宏伟,何建霞,等.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8-21.

[4] 蒋 予,付 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本文编辑:吴 卫

R573.3

B

ISSN.2095-8242.2017.025.4795.02

猜你喜欢

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基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任意赋权的广义标准化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