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2017-08-16林佳妮
林佳妮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浅析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林佳妮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其音乐作品尤其是复调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代表着他本人的音乐巅峰,同时在整个音乐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将其个人内涵与哲思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音乐形式与音乐内涵的完美融合。本文在对巴赫音乐创作历程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复调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
巴赫复调;音乐赏析;风格特征
巴赫音乐作品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领域的代表之作,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复调有着根本的不同,其结构流畅平稳、旋律严谨逻辑,这就使得浪漫派演奏手法不适用于他的作品,也就是不能用随意不羁、快慢不同的节奏来加以表现,要演奏巴赫复调作品,其速度应当秉持“快而稳、慢而动”这一基本原则,从而与巴洛克时期艺术风格形成一致。巴赫复调作品在强弱上有着明显的对比,而节奏变化不大,从演奏初始到演奏完毕,节奏基本不变。此外,演奏者还应当控制好演奏的节拍,做到严谨、协调,且要注意即兴装饰音的应用,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巴赫复调音乐的风格。
一、关于巴赫复音乐创作历程的概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出生于1685年,他所在的家庭世代都是以音乐作为职业,因此他自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逐渐爱上了音乐。巴赫处在巴洛克全盛时期,是当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包含了大合唱曲、赋格曲、前奏曲、大键琴乐曲、小协奏曲等多种类型的曲目。在这些音乐作品之中,巴赫吸取了西欧各民族如德意志、法国、意大利等的音乐元素,并将之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中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身所特有的音乐风格。巴赫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情感丰富,有逻辑严密的,有含蓄深沉的,也有明丽壮阔的,还有乐观积极的,但是在这些音乐作品之中,却都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现实指向性,以当时的德国社会作为创作背景,通过音乐表达展现出了当时的德国现实生活。[1]
巴赫出生于17世纪末的德国,这一时期是巴洛克后期,古典主义音乐风盛行。巴赫也受到这种创作风气的影响,其复调音乐作品大多是与古钢琴相适应的,在创作过程中,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艺术魅力与个人特征的音乐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多重声部相对独立,在每一个声部之中,都具备较为独立、完善的旋律线,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旋律自然,节奏感与韵律感强烈,凸显了作曲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变化。巴赫在进行创作时,为了减少因为反复单调而带来的弊端,于是将主题变奏加花,并借助模进、对位等方法,使得主题发生了变奏,且将之应用在转位模仿之中,促使主题、副题交错展现,再将主题动机加以综合。而在旋律创作的过程中,巴赫将优美的旋律、沉稳的节奏、恰当的力度、自然的装饰音以及形式各异的触键方法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得复调音乐更显相得益彰,利于情感的表达。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在结构上相对严谨流畅,形式富于变化且十分精美,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性,展现出了他本人精湛的创作技巧,进而凸显了深层次的创作内涵。在他的复调音乐之中,蕴含了戏剧性与抒情性这两种不同的风格,而正是这两种风格的存在使得巴赫的作品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巴赫复调也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佳作。[2]
二、巴赫复调音乐风格特征探析
(一)主题明确,旋律优美和谐
巴赫复调属于多声部音乐作品,这一音乐类型与主调音乐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形式构成、织体、演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色。巴赫复调作品,是将声部层次穿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正是由于这种巧妙的穿插方式使得他的复调成为一篇篇完美的音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具有极为鲜明的主题,而每一声部之间又存在着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逻辑紧密。对题、答题、自由声部等通过紧凑的对位规则联系起来,使得所有音符与声部相互契合,相互制约,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故而,在巴赫的复调音乐之中,并不存在单独且孤立的某一元素,其所有细节都有着其存在的意义,是不可缺少的。[3]
巴赫复调作品之中,声部线条的处理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例如在平均律上册第五以及第二十二条的赋格部分,其在声部处理上,一方面,他坚持的是平衡性原则,保证所有的声部的协调性与平衡度,而非过度凸显单独某个声部,这就使得这一作品的整体效果极佳。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地使所有声部明确清晰,连贯性与流畅性较强。通过对巴赫复调音乐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着重于处理“纵”与“横”这两个关系。其中纵向处理不仅是为了解决协和与不协和这一对主要矛盾,更是为了力求声部与声部之间的连贯性,保证整部作品的流畅自然,从而促使作品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独立表达出其特有的含意,进而实现声部之间的平衡。[4]例如:
例1 平均律上册第20条a小调赋格主题
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主体明确,层次清晰,尤其是主题声部,其在整部作品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而其他声部则起到了一个衬托的作用,但是却也是完整、独立、清晰的,这是巴赫作品中的一个明显风格。上图是平均律上册第20条a小调的赋格主题部分,起始于低声部1-4小节,及至高声部第4-7小节则是通过五度模进加以重复,而到了低声部8小节则是以低8度重复,在这一作品中,每当遇到主题部分时,都能够获得明确清晰的效果。在这一例子中,基本做到了每个音符之间都存在着顿音,从而使得气息连贯,构成了一条流畅、完整的音线,旋律优美自然。在高声部的处理中应用了明亮的风格,而中声部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低声部则是沉稳坚实,正是由于声部之间的完美组合方才体现出了古朴雅致的演奏效果。
(二)复调的应用灵活多变
复调音乐中包含了多个声部,要保证这些声部与声部之间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纯熟的创作经验与高超的创作技巧。而巴赫复调作品中,实现了音乐结构的契合,因此被认为是复调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在巴赫所有的复调作品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最具艺术价值的,被公认为巴赫复调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在整个复调音乐历史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在平均律理论基础上创作的,是一部实践之作。巴赫的赋格曲充分应用了调性功能思维,这一部作品的创作完整体现了巴赫在大小调体系上臻至成熟。在巴赫的复调音乐中,经常会用到多种多样的复调手法,例如复对位、倒影、逆行、模仿等,应用巧妙,经验纯熟。例如,在巴赫《赋格的艺术》中:
这一小节内容中,巴赫在处理高声部时差1小节通过倒影手法在节奏上紧缩一倍并利用模仿手法对低声部展开了模仿,实现了模仿、倒影这两种复调手法上的完美结合,使得旋律变化流畅、严谨,成为了后世音乐创作借鉴的重要经验,也是复调音乐领域中的一个典型例子。[5]
(三)即兴装饰的精湛技术
16~18世纪的音乐创作中,即兴装饰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演奏家精湛技术的重要方式。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就好比巴洛克宫墙上精美的雕饰,既能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也能丰富作品内容。在巴洛克时代,大键琴的发音相对短促,要从技术上对其加以完善,作曲家往往需要通过颤音来延长其发音,即是装饰音的应用。而装饰音不仅仅是音乐装饰的一种手法,即使没有明确地标注在谱面上,但也可以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思绪与情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其装饰音的应用与浪漫主义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别。巴洛克使其主要是将之作为即兴发挥的一般手法,而浪漫主义时期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巴赫复调作品之中,主要应用到了波音、回音、颤音等装饰音,同时还包括了,不同前缀和后缀的颤音,形式多样,应用灵活。[6]
即兴装饰是巴洛克时期音乐演奏的一种常用激发,而巴赫本身也是一位热衷于即兴演奏的音乐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其即兴演奏所带来的声望甚至超越了作曲所获得的名望,由此可见即兴演奏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巴赫的复调音乐中,即兴成分是十分常见的,从理论上来看有着如下几类情形:
1.和弦分解
巴赫在创作过程中,偶尔会通过全音符来记录和弦的进行,因此在演奏时,需要对这些和弦加以分解,要求演奏者作出即兴的创造。例如赋格中的幻想曲、半音阶幻想曲以及法国组曲第四组的前奏曲这些作品,在演奏时演奏者都需要进行即兴处理,这对演奏者个人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
2.装饰变奏
巴赫复调作品中,尤其是对慢乐章的处理,往往需要借助装饰来实现变奏。其主要方式包括了四类,其一,在重要的音符上添加装饰音(如颤音,倚音,回音等);其二,在长音符上添加颤音;其三,针对较大音符,在跳跃进行时应当添加相适应的顺滑音,使之在形式上达到连贯流畅,或通过缩减跳进音程来进行边走;其四,在乐句展开的过程中添加不同的音阶型,迂回音型等,从而增强表现效果,并提高运动速度,使音乐表现得更加华丽。
3.华彩乐段
巴赫复调音乐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华彩部分,例如帕蒂塔第四组的前奏曲、赋格的幻想曲等,在对这些华彩部分进行演奏时,则需要添加相应的音符使之更显壮阔、自由,以涂璇磅礴宏大的气势。
三、结束语
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他的风格对后期的瓦格纳、贝多芬等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巴赫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对前人艺术的一个概括与总结,同时也开启了新的音乐篇章。他的复调作品充斥着鲜明的个人魅力,通过对巴赫复调音乐作品风格特征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复调音乐的了解,从而深化演奏者的内涵,进一步强化巴赫复调作品的演奏表现效果。
[1]朱冉.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J].音乐创作,2016(12):142-143.
[2]金英.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J].电影文学,2009, No.491(14):132-133.
[3]吴巧云,姬红兵.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9-102.
[4]瞿斌韬.浅探巴赫钢琴作品的特点及弹奏[J].当代教育论坛月刊,2009(03):95-96.
[5]刘凌飞.试论巴赫钢琴作品的典型特征[J].大舞台,2013,No.302(07):35-36.
[6]陈曦,吴杨.论巴赫作品的风格特性[J].大舞台:双月号,2008(02):59-60.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