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2017-08-15吴健
吴健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愈来愈多的教师开始将目光转向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上,期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很多时候,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就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技能;合作学习;具体措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習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课堂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2)分层设计问题,提供合作学习方向;(3)传授合作技能,增强合作学习质量。接下来,本文分别就这三个方面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初中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首要问题在于激发合作学习欲望,促使合作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发生。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总是面临着学生合作欲望不高、不乐意参与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当加强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逐渐接受合作学习,慢慢将合作变成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数学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唯一固定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是多种多样、不一而同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欲望。
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一节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BC。现在它的一部分不小心被墨水淹没了,只留下了一个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还原这个等腰三角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我要求每4人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方法最简便?哪一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哪一组最先完成任务?一个人完成这个问题费时费力,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必须齐心协力、共同探究。有人指出:可以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有人指出: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每一组都至少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中,合作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学生也加深了对本课所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以及判定知识的认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设计问题,提供合作学习方向
尽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但是由于数学基础以及合作能力不一而同,并非每个学生都愿意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看法。回顾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笔者常常发现“合作”变成了“合坐”,学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成绩好的学生马上就得出了正确答案,打击了学困生的合作积极性。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分层设计问题,层层递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作。
九年级上册“中位线”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秉承分层设计问题的原则,提出了如下问题:(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是什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问题展开思考,这样每个人就都得到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效果非常好。
三、传授合作技能,增强合作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争辩、表达以及倾听等形式展开,为了确保合作学习质量,教师必须传授学生相应的合作技能。
首先,要善于倾听。这一代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认真听完同伴的发言再提出见解,尤其需要注意对方阐述了什么观点,思考是否有可取之处。
其次,要学会分工。合作学习旨在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教师应当防止个人唱独角戏、其余人看戏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组员做不一样的事情,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做。
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改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究和沟通交流的机会,极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生命的力量。由于受限于大班化教学,当前初中数学课堂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全体数学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开展和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经
验,积极就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发表意见与看法,以便合作学习模式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初中数学课堂合作能力培养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7(11):123—124.
[2]符兴进.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5(9):90-91.
编辑 赵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