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32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
2017-08-15韩建芳
韩建芳
(保定第七医院,河北 保定 072150)
产妇分娩期中,严重并发症之一即为失血性休克,属于危急重症,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救治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会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产科临床应全面的认知、了解该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积极实施正确的抢救,降低死亡率,提高母婴结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为临床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产科2016年3月~2017年10月接收的失血性休克急危重症患者32例,年龄22~36岁,平均(29.3±3.1)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13例;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17例。纳入标准:与产科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相符合,症状表现为面色发白、呼吸急促、意识一定程度模糊等,病历资料完整。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科失血性休克临床特点,包含失血量、出血原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所有患者确诊为失血性休克后,静脉通道迅速建立,实施抗休克治疗;补液、扩充血容量、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治疗措施快速实施,之后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选择治疗方式,包含宫腔填塞止血、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切除、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2 结 果
2.1 临床特点
(1)失血量:550~2000ml,平均(1086±267)ml,其中,出血量≥1000ml 11例;(2)出血原因:宫缩乏力10例,胎盘粘连8例,子宫破裂7例,子宫内翻出血3例,卵巢黄体破裂出血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3)一般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6.2~8.0kPa,平均(7.09±0.20)kPa;脉搏83~112次/min,平均(100.8±2.6)次/min;尿量21~40ml/h,平均(26.9±2.7)ml/h;(4)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134~182g/L,平均(156.9±15.8)g/L;白细胞计数2.2~4.5×109/L,平均(2.9±0.2)×109/L;血小板计数117~151×109/L,平均(130.2±5.4)×109/L。
2.2 治疗效果
将治疗后,32例患者中,脱离危险30例,成功率93.8%;2例死亡,死亡率6.2%,死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产科并发症中,失血性休克较为常见,因出血量大且快速,未能及时补充情况下,休克症状出现,严重时,引发代谢及功能障碍,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提高患者死亡风险。根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①患者休克后,微循环障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苍白、四肢冰凉等为主要表现;②血容量快速丢失,短时间失血量即可在1000ml以上,同时,患者会异常升高脉搏,迅速降低血压、减少尿量;③实验室指标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明显减少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关键在于对患者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以能有效的规整治疗,降低病死率。确诊为失血性休克后,判断失血程度、休克程度,立即展开抗休克治疗,给氧快速进行,保证氧分压超过60mmHg,改善缺氧状况;迅速建立大静脉通道,要尽量采用套管针,以能快速补充足够血容量,缓解微循环障碍,扩容及静脉滴注速度应较快,必要时,开展静脉切开;患者休克若为重度,等渗平衡盐溶液1~2L快速输入,但大力液体复苏速度作用下,会增加失血,并冲掉形成的血栓,极大的降低患者存活率,因此要良好的控制补液速度,可交叉配合血液补充;恢复容量时,若出血不止,且复苏要求无法满足情况下,要及时补充血小板;胎盘残留组织快速、有效清除,软产道裂伤及时修复,用手按摩子宫底,向子宫颈或子宫体注射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2]。
综上所述,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临床特点较多,如出血量大、引发原因多等,产科临床中应高度重视失血性休克的预防及救治工作,分娩前详细的了解产妇情况,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措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娩后密切观察产妇出血情况、宫缩恢复情况等,以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及时的实施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
[1]王 妍.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J].医疗装备,2016,29(04):92-93.
[2]李海玲,邓姗杨,海 景.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