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应用于降低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2017-08-15陈于湘徐红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圈员胃管品管圈

陈于湘,徐红梅

(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胸外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品管圈应用于降低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陈于湘,徐红梅

(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胸外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品管圈手法,选定“降低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发生率”这一主题,针对这个主题,通过PDCA循环,收集数据,分析引起胃管意外脱落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关措施,并将制定的措施落实到工作中,最后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留置胃管期间的胃管脱落发生率从之前的12.75%降低到5.26%,运用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不但有效地降低了留置胃管期间胃管脱落发生率,还大大提高了参与者的荣誉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价值和工作积极性等,为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护理问题的工具,为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

品管圈;圈员;留置胃管;胃管脱落发生率

品管圈: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成为品管圈。品管圈活动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和改善。胃管脱落是留置胃管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疾病恢复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这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我科室10名护理人员自动组圈,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常用手法,积极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初,我科室通过对上年度5~10月期间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发生的胃管脱落事件进行分析整合,积极运用品管圈手法,大大地降低了该事件的发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12月,我科室共有102例患者住院期间留置胃管,其中男58例,女44例,手术患者76例,非手术患者26例,年龄8~95岁,平均年龄49.8岁,留置胃管时间3-55天,将此10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收集了2016年4~12月我科室住院期间留置胃管患者共117例,其中男70例,女47例,手术患者84例,非手术患者33例,年龄10~92岁,平均年龄46.3岁,留置胃管时间1~61天,将此1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留置胃管时间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品管圈活动方法

1.2.1.1 选定主题

成立品管圈小组,其中包括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和护士6名;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7名;平均年龄29岁;平均工作年限7.3年。大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征集主题,并通过5、3、1”评分法在6个备选主题中选定“降低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发生率”为主题,见表1。圈名为“天使之翼”,并制定圈徽。

表1 一般情况

1.2.1.2 拟定活动计划书

圈员们共同讨论,拟定每阶段所需时间及工作内容,并落实各阶段主要负责人。各阶段主要负责人监督活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是否相符,若不符再进行原因分析。

1.2.1.3 现状把握

对照组中,留置胃管总人数为102例,其中脱落9例。由此得出,改善前留置胃管期间胃管脱落发生率为8.82%。

1.2.1.4 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82%-(8.82% ×76.92%×65%)=4.42%。

1.2.1.5 原因分析

圈员们从“人”、“环”、“法”、“料”四方面分析,利用5W1H原则分析引起留置胃管期间胃管意外脱落的原因,确定大、中、小要因,并制定鱼骨图分析。鱼骨图完成后,圈员开会讨论进行要因打分,在鱼骨图上圈定要因,再利用“三现原则”(现场、现物、现实)收集实际数据,根据数据大小来验证所圈定的要因是否为真因,即真因验证。最后得出真因为胃管固定不当、宣教不到位及烦躁病人约束不当。

1.2.1.6 拟定对策并实施

针对选定的三个真因,圈员再次运用头脑风暴法,拟定对策,并确定五个有效对策。对策一:规范留置胃管操作方法并培训考核,改善固定方法。对策二:制定留置胃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的告知书,与病人有效沟通。对策三:合理适当使用约束带。

1.2.1.7 巩固对策并标准化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圈员们将留置胃管操作流程进行标准作业规范,从而使科室品管圈活动的成效能够持续保持。

1.2.1.8 对策实施与检讨

针对以上制定的有效对策,将每项对策内容严格落实到护理工作中,通过PDCA循环,不断地实施改进,前后对比,相应问题引起胃管意外脱落发生率均有所下降,对策均为有效对策。

2 结 果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实施后,观察组中留置胃管总人数为117例,其中脱落6例,留置胃管脱落发生率降低到4.27%。相比对照组中留置胃管脱落发生率8.82%,进步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目标达成率103.40%,进步率51.59%。

表2 两组比较

2.2 无形成果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不但收获了有形成果,还收获了无形成果。圈员们品管手法的运用、凝聚力、学习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和改善。

3 讨 论

(1)留置胃管期间,因舒适感降低,移动力及活动力受限,加上患者因疾病久治不愈,心情烦躁,意识不清以及固定不牢固等原因,极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或脱落的情况。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避免反复插管造成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科室护士积极思考,通过规范留置胃管操作流程及管路维护,严格交接班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留置胃管期间的胃管脱落发生率。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品管圈在改善护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是有效的。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这种作用会持续发挥下去,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认可。

(2)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发挥了圈员的个人才能,体现了参与者的个人价值。圈员们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出一种追求质量,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工具。当前,医疗护理质量问题是当今医院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医院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尽可能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4 总 结

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但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胃管脱落发生率,还为患者提高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的护理服务,杜绝了临床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和医疗纠纷,增加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护理实践中,形成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护理服务流程,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护理服务,真正做好病人满意、医院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1] 胡维书,吴 琦,骆飞源.应用品管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6):2106-2107.

[2] 陈爱中,吴群英.品管圈在降低腹腔镜下盆腔粘连分解术不孕症患者全麻苏醒期导管脱出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05-107.

本文编辑:吴 卫

R472

B

ISSN.2095-8242.2017.22.4272.02

猜你喜欢

圈员胃管品管圈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