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徐大椿《制药论》译评

2017-08-15唐廷猷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药性饮片炮制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 峨眉山 614201)

·中药文化·

清代徐大椿《制药论》译评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 峨眉山 614201)

清代医家徐大椿写《制药论》,批评有的医药人不顾有损药效滥施炮制逐利,绝对不可以认同。并阐述凡是药力强者,药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炮制的目的是取利去害,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是用七情配伍学说,五脏五味相喜学说作理论指导,对药材进行炮制处理,使其形体、质地、气味受到所需影响,达到取利去害目的。这些炮制论述,形成了中药炮制学的核心理论。徐大椿既是净化饮片市场的积极倡导者,又是中药炮制学核心理论的奠基人,在炮制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徐大椿;制药论;译评;取利去害;七情配伍学说;五脏五味相喜所入学说

1 偶然发现的重要课题

大约十年前的一段较长时间,一本有影响的炮制书在论述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时,分别用了“对药物形体炮制、对药物性能炮制、对药物味的炮制、对药物质的炮制”小标题。笔者觉得这很不妥当,炮制的对象只能是药材,炮制对药材的形体、质地、气味只能是产生影响。后来听一位当事人说:这有根据,就是徐灵胎的《制药论》。徐灵胎即徐大椿。笔者遂找来《徐大椿医书全集·制药论》[1]细读,发现《制药论》不是讲药剂生产,而是讲药材炮制。该文仅318字,内容却很丰富、新颖,是一篇十分杰出、具有里程碑学术价值的古代炮制文献。但一般炮制书和炮制史论文,对徐大椿在炮制发展史上的贡献,未做深入研究和积极评价。笔者深感如此珍贵的《制药论》文献,应对其进行认真研究。

2 徐大椿写《制药论》背景

徐大椿(1693—1772年),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乾隆时著名医学家、医药评论家和医药实业家。徐大椿医术高明,乾隆帝曾二次召入宫中为大臣和皇室治病,入住收藏医书的“兰台阁”四个月。乾隆想留他在太医院任职,徐以年老体弱恳辞获准南归。徐喜著书立说,写有《难经经释》、《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等传世。徐大椿又医药结合,在浙江嘉兴开有兰台药局,经营饮片、成药、诸胶、酒露和保健用品,是杭嘉湖平原的著名药家和至今尚存的百年老店[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完成的《医学源流论》,是一部医药评论集,其中重要药学论文有《人参论》、《制药论》等。徐大椿学识渊博,除精于医药外,在天文、历史、地理、水利、武艺、音律、文学诗书、诸子百家等方面,均有造诣[3]。

清代药业,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饮片加工,除少数人只用生片以图省工省费外[4],出现了方法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复杂倾向。反映中药炮制学向前发展,药业的饮片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但是,有些医药人并未考虑真实的疗效需要,而是片面追求炮制加工精细,甚至把一些有一定范围的炮制原则,推广到其他药材。目的是想树立“加工精制”的良好形象,以图牟取更多的经营利益。

例如杜仲,原多用姜汁或盐水浸后炒断丝即为佳法;而1761年《得配本草》有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炙,治酸疼姜汁炙等多法[5]。再如苍术,原多用米泔水浸后切片晒干,或再用麸炒以缓和燥性,工艺较为简单,目的亦可达到。而1754年《玉楸药解》[6]所用的新法是:苍术1斤,用大枣、桂圆、砂仁各8两煎浓汁浸后,平铺于磁盘里的隔布上,下垫一层湿米,上盖一层湿米,入砂锅内蒸透晒干,再浸再蒸,汁尽而止。再有,由于有“去心者免烦,炒炭者止血”之说,有的药业不惜功夫将麦冬抽去心,不管药性如何将枸杞炒成炭。而以疏肝理气为主要功效的香附,炮制繁琐最为典型。历代对香附不断增加新的炮制方法,至20世纪末综合各地所用,计有生用、炒熟、炒黑、童便浸炒黑、童便浸炒、盐水浸炒、青盐炒、酒浸炒、醋浸炒、蜜水炒、姜汁炒、艾汁炒、盐酒醋童便四味合而浸炒等十几种。其他药物还有很多繁琐炮制法,就不再列举。

不少医家对此提出批评。张志聪说,上古诸方并无麦冬去心、橘皮去白(中果皮)之说,后有此法记载,这是“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性原本,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他在1663年《本草崇原》麦冬、橘皮条中明确指出:麦冬不去心,橘皮不去白[7]。吴仪洛也在1757年《本草从新》中说:“市医常将熟地、枸杞等炒作炭用,是甘润养阴之品,变而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8]。徐大椿的抨击最为严厉中肯,为此,他写了一篇文笔犀利的炮制专论《制药论》,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徐大椿医书全集》。现据其中的《医学源流论·制药论》予以译评。

3 《制药论》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斅,今世所传《雷公炮灸论》是也。后世制药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此乃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人之法,不足凭也。惟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译文]

药材的炮制方法,古方很少。而南朝刘宋人雷斅(现多写为雷敩[9])却记载得很详细繁杂,就是那本今世还在流传的《雷公炮炙论》。以后的炮制方法,一天比一天多,其中有的毫无道理,绝对不可以认同。如果某些精深奥妙之处,确实有精辟合理的见解,又应当保存下来。凡是气味浓烈、作用力强的药物,药性没有不偏的;药物偏性对人体有利也必然有害。想要取其有利的治疗作用,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可以用炮制的方法来加以制约影响,那么药性之偏就会变得醇和了。药材的炮制原理各不相同,有的用药性相反者(药物或辅料)炮制,有的用药性相助者炮制,有的用药性相恶者炮制,有的用药性相畏者炮制,有的用五脏与五味的相喜者炮制。而各种炮制方法的直接目的也不一样,或者改变药材的形态,或者影响其性,或者影响其味,或者影响其质地,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药物运用来灵活选择炮制方法。古方中药物炮制不多,是在组方法度上,考虑到了彼此之间的性味配合。如桂枝汤中用收敛的白芍,就有针对桂枝发散的制约之理,故不必每味药都要用炮制的方法来加以处理。至于后世那些喜欢猎奇的人,务必求得贵重的古怪之物,因而使药材的加工炮制复杂化而大费工时成本,并用它来编造出种种神乎其神的说辞。这是那些追求标新立异之人的故意造作,是他们用来骗取富贵之人钱财的伎俩,不能把他们的炮制方法作为充足可信的根据。惟有那些制法适当又原因合理的炮制方法,是可以依从的。

4 评议

4.1 徐大椿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徐大椿以强烈的责任心,批评了一些医药人为追求厚利、不顾临床疗效需要而滥施炮制的恶劣做法,这对净化饮片市场十分有益。徐大椿也敢于向古代炮制权威著作《雷公炮炙论》的繁琐内容提出批评,展现了可贵的创新精神。

4.2 徐大椿率先论述了中药炮制学的三大核心理论问题

一是炮制的根本目的是“取利去害”,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二是用七情配伍学说、五脏五味相喜所入学说,概括中药炮制的中医学原理。

七情配伍学说见《神农本草经·序录》[10],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其中,相须、相使配伍可以增强疗效,相畏、相杀配伍可以降低毒性,相恶配伍可降低疗效,相反配伍可产生毒性。炮制使用体现三者关系的药物或辅料,可以分别达到增效、减毒、缓和药性三大重要炮制作用。

五脏五味相喜,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欲,喜欢之意,见《素问·五脏生成篇》“五味所合”[11]。五脏五味所入,是“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见《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入”[12]。明白了五味所入何脏,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炮制辅料,起到引药归经,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力专效宏的治疗作用。

三是炮制的取利去害目的,是通过炮制对药材形体、质地、四气、五味所产生的影响来实现的。

这三大问题,形成了中药炮制学的核心理论。至今无人超越。

4.3 徐大椿在炮制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徐大椿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历史上炮制领域最具创新成就的杰出人物,非常难能可贵;对药业降低饮片成本,确保饮片疗效,也极为有利。看看当今流行的各地《炮制规范》、各级《中药炮制学》教材或个人著作、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炮制通则》,各药材简洁的饮片名及炮制方法规定、炮制作用的中医药原理解释,《制药论》阐明的基本观点,正在发挥着指导作用。

所以,评价徐大椿既是净化饮片市场的积极倡导者,又是中药炮制学核心理论的奠基人,在炮制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完全应该的和当之无愧的。徐大椿能取得如此巨大、仅一人而已的炮制学成就,既与他深厚、娴熟的中医药理论功底有关,更与他自己开办药铺经营饮片,把饮片的加工炮制方法,与自己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观察、研究有关。这恰是当代炮制研究需要克服的薄弱环节。

4.4 文头提到“不当说法有根据”问题

这显然是指原文:“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一段。笔者认为,此段的5处“制”字,应理解为制约、影响。若理解为制法、炮制,就会出现对药材形体、性味、质地的炮制,这在逻辑上是绝对行不通的。据说,前头提到的那本炮制书,现在早已不再用此前的提法了。

[1] 清·徐大椿.徐大椿医书全集·制药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84.

[2] 范士宏.南湖之滨百年老店嘉兴兰台药局[J].中成药研究,1987,总91(4):40.

[3] 甄志亚主编.(教学参考丛书)中国医学史·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7.

[4] 张志国,喻嵘主编.修事指南释义·炮制论上.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4:1.

[5] 徐楚江主编.中药炮制学 ·杜仲·文献摘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第1版,1999第15次印刷:109.

[6] 清·黄元御.玉楸药解·苍术,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内部资料)[M],1973:661.

[7]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麦冬、橘皮.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内部资料)[M],1973:545,546.

[8]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熟地黄.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内部资料)[M],1973:665.

[9] 李云主编.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04.

[10] 东汉·神农本草经·序录.见:张登本主编.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3.

[11]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味所合.见:钱超尘主编.中华经典医书·第1集·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9.

[12]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入.见:钱超尘主编.中华经典医书·第1集·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3.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9.021

2016-02-13)

猜你喜欢

药性饮片炮制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我的梦想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红参破壁饮片抗疲劳、耐缺氧、耐低温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超声波酸浸-次灵敏线GFAAS测定明矾炮制药材中铝
中药小包装饮片质量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