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2017-08-14王国丽
王国丽
摘 要:语文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使语文这一学科在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奠定性的帮助。而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写作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将读写训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改进的教学问题。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提出何种策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进行探讨,与同行分享相关教学经验。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综合能力;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首先教师要对阅读和写作有更正确清晰的认识,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和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阅读和写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挖掘二者之间积极影响的因素。比如大量的阅读是写作进步的前提,学生在阅读中提高了理解能力并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此技能体现到日后的写作中,具体表现为写作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而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理解的吸收能力,在此积极循环下做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一、从课文中挖掘“潜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不在于有多么花哨的写作技巧,不在于有多么华丽的用词造句,而是作者在课文中体现的真情实意能被学生所感知,在课文中赋予的情感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感同身受。而阅读和写作最和谐的结合,应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生动描写所吸引、所折服,从而得到启发,由此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只要学生想要主动表达,写作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喜悦,一种迫不及待的分享,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再空洞无趣,学生心中有所思有所想,并能利用写作的形式进行记录,这便是读写结合最好的作用展现。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中的任务,就是挖掘课文中的“潜质”,寻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要素,引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引导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感悟表达出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中的一篇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假设如果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作者会选择一本书,并解释了原因。文中作者对书的情感就是这篇课文的“潜质”,教师可以以旅行为切入点,引发课堂讨论,若是你要去环绕世界旅行,你会选择什么物品供自己娱乐,为什么?以此为话题开展写作练习,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了写作热情,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自然不会差。
二、在課文阅读中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运用
在写作中光有创作热情还不够,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技巧才能在作文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想,在故事节奏的把握、事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上才能更精准,更吸引人。所以在阅读课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学习美词美句的习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方法,不能光机械地背诵和解释词义,更要多比较揣摩词句在文中出现的意义。比如在《白鹅》一文中,作者对白鹅凶猛的描写:“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在文中出现位置的区别,“厉声叫嚣”用在前面是因为客人已经走了进来,鹅深感侵犯才做出的驱逐之举,而“引吭大叫”则是人还没有进入鹅的领地,鹅所做出的警告之举。通过对文中用词的分析,让学生在写作中对用词造句有更精准的把握,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词句。
三、加大课外阅读量,积累更多写作素材
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创作源泉,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充实了自身的“阅读库”,有更多的见识、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落笔生花”,创作源泉才能永不枯竭,作文内容才会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四、进行仿写、改写练习
任何学习一般从模仿开始,作文也不例外。模仿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可以从体裁、手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仿照,在掌握积累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再进行改变创造。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写的训练,给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续编,或者给学生一篇小文章,让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式进行改写。通过以上练习能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结合。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加强阅读理解,做到读写有机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毅.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王丽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131.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