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产阶级焦虑

2017-08-1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英文名物化中产阶层

【素材呈现】

郑开欣(化名)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贸玩耍,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凑到女儿面前说:“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儿回答:“我叫Eva。”于是两个人开始玩耍。这时,旁边另一个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对方没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着郑开欣(化名)的女儿跑开了。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郑开欣(化名)略感尴尬,夹杂着一丝窃喜和满足。她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学期的学费约2.5万元,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价。不久前,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将中产阶级子女教育中的鄙视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人们发现,原本被认为相比平民阶层,更有能力为后代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中产阶层,内部分化非常严重。在一个年收入5万至过百万都被视作中产阶级的国度,即便同为中产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在一个信奉“别人都在努力,你不进步,就是退步”的阶层内部,几乎所有中产家长都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为出众,更为“高级”,最终目标是将后代送进比自己所处的更高一级的“阶层”。

深度解读

本素材从教育的角度看,可以批评一些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分析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上的问题;从一个群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批评中产阶级身上的“矫情”、歧视他人等毛病。

解读误区

批評小孩子不懂礼貌。

素材运用

同为中产阶层,内部竟也有严酷的倾轧与分化。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父母不甘人后的焦虑根源。但我认为,“育儿鄙视链”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中产阶层”陷入了一种物化的困境。这种物化困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一些中产父母的自我物化。绝不让孩子和没有英文名的伙伴读同一个幼儿园,一定要挑选更体面的服饰、更昂贵的早教班、更高端的旅行地,为孩子打造更奢华、更精美的成长环境,竭尽腰包所能,追逐“顶配”的童年。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中产父母,很多人对物质的追求,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看待“中产阶层”时的物化眼光,习惯于用赤裸裸的物质条件去衡量一个人算不算中产——他的收入有多少、房子有多大、孩子学费有多高、每年去什么样的地方度假、会不会打高尔夫球等等。有些时候,物质水平甚至成了测量一个人中产化程度唯一的社会标尺。

没有英文名就被拒做朋友,在五六岁的小孩头脑里生根,一旁的家长既尴尬又夹杂窃喜。然而,在“没有收入多只有收入更多”的中产攀比中,拥有英文名的娃所带来的攀比,早就在中产内部的攀比中看到身影,且是小巫见大巫,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有由此而更多小确幸。不管是哪一个阶层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并早早就为子女未来更高端的生活布局。从花几万元上高端幼儿园等学校开始,从各种培训班开始,似乎这一切就是为了摆脱中产,再往更高端的社会进军一样,这种设计,更多的是父母为子女一厢情愿的设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身是社会阶层在交往时的一种自然识别,但这种识别,不以绝对割裂为目的,更不是自我划圈的坐井观天。然而,没有英文名的娃就被“拒做朋友”,就足以看见一些中产者的小视野和小肚鸡肠。

猜你喜欢

英文名物化中产阶层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被中产”?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你的英文名为何让人抓狂》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取个动听的英文名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
英文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