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2017-08-13马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背诵迁移大学语文

摘 要:从语文之“基”“本”“理”“趣”四个维度出发,以背诵为径再筑语文之基,以历史为据钩沉语文之本,以逻辑为辅析出语文之理,以迁移为饵升华语文之趣是《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背诵 历史 逻辑 迁移

《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实现这三个性质。如何实现?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在母语方面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实现其工具性;通过培养大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体认、感悟、理解和欣赏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观念,实现其审美性;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涵蕴、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大学生博大、均衡的君子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实现其人文性。”[1]现结合教学经验,围绕《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从《大学语文》之“基”“本”“理”“趣”四个维度出发,略论《大学语文》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以背诵为径,再筑语文之基

《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升华,母语是我们血液里割不断的基因,忘记母语就等于忘记回家的路。经典文献无异于寂寂人生中一杯温蕴的下午茶,个中滋味需要学生自己去品。我们认为,背诵经典既能促进学生积累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浸润心灵,陶冶性情。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有惊人的记忆力。茅盾能背《红楼梦》、巴金能背《古文观止》、钱钟书能背《西游记》、钱穆能背《三国演义》。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相对于讲授篇目,我们更看重学生对背诵篇目的自主研究学习。我们的背诵篇目有:陶渊明《饮酒》,苏轼《定风波》,李清照《醉花阴》,老子《上善若水》,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居易《长恨歌》,叶芝《当你老了》,等等。

且以前五篇为例,说说选择的理由。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咏经典,于吟咏中体会个中况味。《饮酒》篇中,陶渊明要让我们明白:虽然“结庐在人境”,但“心远地自偏”。这其中还有个“欲辩已忘言”,这个可以参悟的道理就多了,是真忘是假忘?是忘记还是不想讲?是不想讲还是不能讲?佛说:不可说,一说便错。再看《定风波》,文章太守苏东坡,虽三起三落,但进退从容,不管在何地为官,都以良好的心态,笑对人生和政治风雨。生活艰难,他开荒种地,自耕自足,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面对政敌,他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苦乐参半,正如陆游所说:“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埋没在蒿莱。”曾经的苦难何尝不是成就了文人,于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你看李清照《醉花阴》里,抒发的是对离人的思念,那个新奇的比喻“人比黄花瘦”,细细品来,引人共鸣。因着相思,“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然而,只道不相思,相思催人老,几番几思量,还是相思好。老子《上善若水》告诉我们,水德近于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是修身养性之至道。我们说成功时向儒,失败时悟道,道是人生精神的皈依。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据诗人自己说,是“一首写给自然界的情诗”,人一生中总是充满着种种期盼,当做好一切準备,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美丽的面容迎接命运时,却常常被命运之神错过。当那达达的马蹄声已然逝去,我们又如何来收拾,这一如遍地落花的热情调零。

草根教育家牛志刚说:“背诵是在大脑里形成一座冰山。这座冰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实践的深入、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经验的积聚、视野的开阔而慢慢融化,渗透到你的骨髓里,流淌在你的血液里,成为你精神世界的一部分。”[2]学好语文离不开背诵,背诵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二、以历史为据,钩沉语文之本

要走进文本,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要通过文本润雨无声地教育学生,就必须知道作者通过文本想倾诉什么,必须耐心聆听作者心声。透过温润的文字,翻阅千年的历史,我们必须解开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心灵密码。

例如,在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我们首先引入成语:大材小用。我们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叫大材小用,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其中包含的是错误,是无奈,还是辛酸?这就牵出了辛弃疾的故事。辛弃疾出生在北宋时沦陷的北方,彼时祖父辛赞在金国做官,这为他以后在南宋的仕途,埋下了深深隐患。22岁时,他已经带领两千人在济南起义,有两个事件让他声名鹊起。一是另一支济南义军的首领——义端和尚,本已归入耿京军队,忽然从辛弃疾的帐中偷走帅印,想献给金人。辛弃疾匹马单枪追击,连夜夺回帅印,并砍下义端的头。二是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杀,辛弃疾带着五十余骑人马,千里追击,直入叛军大营,活捉张安国。据洪迈《稼轩记》记载,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宋高宗便任命23岁的辛弃疾为江阴签判。初入仕途,他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一系列抗金北伐的建议,然懦弱的朝廷并不看重,只让他做些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的事,这和他的志向相去甚远。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南归八年后的乾道五年,他时任建康府通判,此等闲散职务,于志在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辛弃疾,无异于虚度年华。在主和派的打压下,孤独与寂寞的他,连个可以一诉衷肠的人都找不到。陆游曾说他“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同样心怀收复中原之壮志,他俩可说是英雄惜英雄,可惜都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辛弃疾一生屡遭嫉遭贬遭罢官,进进退退,看清了自己尴尬的政治境遇(他在《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里,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他的性格豪迈而倔强,加之执着北伐,使他难以在偷安苟且、饱食终日、圆滑世故、阿谀奉承的南宋官场立足。再就是最致命的“归正人”身份);但国难当头,辛弃疾没一句怨言,无半分要求,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则干好。

讲到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我们把这句话翻译得再直白些,那就是“找个人一起喝个小酒都找不到”,这样一来,你可以想象和体会此句饱含着的英雄落寞和壮志难酬的满腔怨恨。

三、以逻辑为辅,析出语文之理

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术”,更是一种“智”,中国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在先秦,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已散见在诸子百家的言论里,逻辑和语文关系密切由来已久。在《大学》里,儒家就曾经用逻辑推理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逻辑分析作用强大,同样是传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亦可以用逻辑分析。

我们在讲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经典情诗时,导入用的就是逻辑分析法。我们首先问学生,如何安放曾经的爱情?我们又说,常听人说“为了心爱的人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给”。但很多时候我们看见的“什么都可以做”却是杀掉心爱的人,那我们不免要问,“什么都可以做”,为何不“放手”?“什么都可以给”,为什么不给“自由”?这当中的矛盾如何解释。如果这个“什么”必须讲条件,必须加以限制,那这种爱是何等地狭隘与自私。既然有缘无分,放手既是一种尊重,也是挚爱的一种。于是我们才说:叶芝一生追求心上人茅德冈,茅德冈一生拒绝叶芝,两人就像两条平行线,一生关注对方,却始终未走在一起。但双方都在另一个维度成就了彼此,没有茅德冈的拒绝,叶芝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同样,没有叶芝的追求,茅德冈也成不了名人。

四、以迁移为饵,升华语文之趣

说到语文教学的趣味,一是教学技巧的趣,二是教学内容的趣。于此二者,我们都可以用迁移之法以升华语文之趣。

先说教学技巧之趣。比如应用文写作,比如讲计划,我们可以反向迁移以增其趣。在学生听了几个正经八百的例证后,我们就学狄仁杰般分析一个借刀杀人的计划。当然,我们强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破案。且看以下童谣:

(1)大兔子病了,二兔子瞧;三兔子买药,四兔子熬;五兔子死了,六兔子抬;七兔子挖坑,八兔子埋;九兔子坐在地上哭起来,十兔子问他为什么哭?九兔子说,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所谓“买药”,其实是土匪窝的黑话,就是“杀兔”。表面看,这是首童谣,然其中暗藏杀机,是个借刀杀兔的故事,幕后凶手有个精心准备的计划。要破此案,识破此计划至关重要。

其实,十兔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凶手。事情是这样的:为五兔子难过的九兔子是只女兔子,它和五兔子本是一对情侣。可十兔子却一直想追求九兔子,但它或者没有五兔子优秀,或者其他原因,一直不受十兔子待见。怎么才能俘获九兔子的芳心?兔子急了要干坏事。不管如何,得先宰了五兔子。但不能让九兔子知道自己是凶手,要让五兔子合情合理地死去,还必须借刀杀兔,于是一系列连环计就这么出炉了。

计划的目的性很强,就是娶九兔子。第一步是亲近大兔子,成为大兔子的心腹。第二步是让大兔子生病。第三步是让二兔子给大兔子看病。照二兔子的惯用手法,必然要找只兔子做药引。第四步就是找兔子作药引了。找谁?三兔子、四兔子、六兔子、七兔子、八兔子,这些兔不是和大兔子站在一起就是和二兔子关系密切,总之九兔子要对付的是五兔子。而恰好五兔子特立独行,而且还特别优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管是出于杀一儆百的考虑,还是如纣王需要比干七巧玲珑心一般,总之,二兔子要找药引,大兔子不会干涉,毕竟是为自己治病。这样,五兔子就是最佳“兔选”。如此,五兔子为救大兔子而死是死得其所,是重于泰山。第四步一旦成功,第五步杀五兔子就不用九兔子操心了。到第六步,十兔子就可以从幕后走出来了。这时他可以假惺惺安慰九兔子,一来二往日久生情,傷心寂寞的九兔子就会落入十兔子的怀抱。

十兔子熟知兔子群里兔子之间的关系,其他兔子都是它计划中的一枚棋子。讲到这,我问学生:“元芳你怎么看?”学生会心一笑,表示懂得计划写作及其重要性了。

再说教学内容之趣。语文教学,涉及的历史文化太多太多,其中有趣之处亦俯拾即是。然而,我们提倡学术和兴趣并重,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以文化人,此之谓大趣。

在讲《诗经·郑风·溱洧》时,因为该诗是围绕郑国上巳节溱洧二水水坝上的浪漫爱情来写的,所以,我们注重了两方面的迁移。

一是《郑风》中的浪漫爱情。

《郑风》中有大量的描写爱情的诗歌,同样产生在溱洧二水水坝上的爱情诗还有《郑风·褰裳》:

(2)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褰裳》是一位女子戏谑情人的情诗。诗中女主人公虽用责备的语气指责男子的感情不够热烈,实则表现出女子对男子感情的真诚、执着和热烈,而且表达得大方、自然而又朴实巧妙。

诗意是说:你若是思恋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来。你若是不思恋我,难道就没有人喜欢我?你这轻狂的小子呀,狂妄又笨拙!你要是思恋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来。你要是不思恋我,难道就没有男子喜欢我?轻狂的小子呀,狂妄又笨拙!其中,“且”字通“跙”,是为“使劲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赶紧滚蛋”。

从《褰裳》可以看出,在古代郑国,即使是女子,对待爱情也是热烈大方。

再看一首写得异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诗,《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3)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意是说:蔓蔓的野草连成了一片,野草上面露珠亮光闪闪。有一位美女走在路上,眉清目秀又美又艳。我与她不期而遇,这位女子正好适合我的心愿。蔓蔓的野草连成了一片,野草上面的露珠又大又圆。有一位美女在路上走,眉清目秀容颜美貌。我与她不期而遇,和她幽会两心欢喜。

良辰美景,佳人邂逅,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愉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二是文化自信。

当前,国家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又提出“文化自信”。中华数千年悠悠历史,传统文化灿若星辰,要想文化自信,先要有文化复兴。对于当代大学生,情人节是个大家喜欢的话题。中国高端鲜花第一品牌roseonly,虽然“一生只送一人”,但是贵得离谱,更重要的是情人节和送玫瑰都是西方的习俗。中国人拿西方的习俗变了花样地来挣自己人的钱,很多人还趋之若鹜,我们问学生对此怎么看,然而我们不需要答案,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实际上中国有自己表达爱情的花,有自己的情人节,但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七夕。我们再不能等到“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知道保护自己的文化。不然我们愧对祖先!于是,我们说保护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重任。

从这个维度出发,我们引出上巳节:一个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的三月初三。周朝以降,朝廷始派女巫主持上巳节活动,并将上巳定为官定假日。在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士兵的数量。于是人口繁育,事关国家兴衰。在周朝,为繁育人口,政府规定仲春二月为开放月。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

(4)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也就是说,在这法定的恋爱节日里,适龄男女,男30岁,女20岁,必须出去相亲,相中了,即使是私奔也不禁止,但是如果无故该嫁娶而不嫁娶的,就要处罚。

在郑国,上巳节这天,溱洧二水水坝上相当热闹,主要活动是祓禊和祭祀高禖,包含沐浴、采兰、嬉戏、饮酒等。据《韩诗章句》记载:

(5)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

“祓禊”是古代一種除凶去垢的原始宗教仪式,即除灾祈福,活动现场要焚香草,庇除灾邪,祈求苦难的日子能够天降吉祥。人们还要祭祀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以求婚求子。

在上巳节这天,还有个表达爱情的重要道具,那就是勺药,中国的爱情之花。所谓“芍药”,是一种香草,不是如牡丹花之木勺药,又名“将篱”。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药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即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以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更以之定情。上巳节这天,男女青年秉兰(拿着兰草)出游,以期遇着一见钟情之人,然后“赠之以勺药”,就可以私定终身了。

这一习俗我们在后世的诗歌中,还能看见,如唐代元稹有一首诗《忆杨十二》:

(6)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而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地方举行“成人礼”,都选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

五、结语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避免《一棵开花的树》的尴尬,我们一直在反思。《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除了应用文写作是突出其工具性,其余像阅读、背诵、默写、文学写作等都是三性的交互体现,强化语文的基、本、理、趣四个维度的同步推进,正是我们为实现这三性的一种尝试。在这三性的体现过程中,我们又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这一要务,务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求真、求善、求美的自觉养成,以助成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完善,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智慧。

注释:

[1]汪文学:《大学语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前言。

[2]牛志刚:《背诵经典 刻不容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359af0100fr49.html,2009-10-14/2016-12-30.

(马赛 贵州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 550025)

猜你喜欢

背诵迁移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朗读与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背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