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研究
2017-08-12李肖璇
李肖璇
【摘 要】 绘本以其“图文合奏”的特点使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绘本阅读中,重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授儿童基本的绘本阅读技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说”“画”“写”等方法,帮助孩子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发掘绘本内涵,加深自我理解,使得儿童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情感发展等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关 键 词】 绘本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一、绘本阅读的意义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少量文字的书籍。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合奏,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中的文字少而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绘本里的图画绝对不是文字的附庸,图画可以说是图画书的生命。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 文字讲的故事,图画讲的故事,文图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绘本就是这样的图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然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阅读能力差,对阅读缺乏兴趣,根本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与一般图书相比,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
二、绘本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现阶段,绘本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但也出现很多现象使得绘本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绘本阅读成了朗读、识字的第二课堂。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认识字,有的老师就利用绘本精简的语言,让学生进行识字练习和朗读训练。这生字的复现,朗读的锻炼看似落实了学段目标,却让绘本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失去了绘本阅读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意义。
2. 绘本阅读成了“故事会”。有些人以为“绘本就是故事书”,读完故事就完事了。在教学中,没有指导、点拨、质疑和启发。这样一来,读书的效率低下,失去绘本原有的意义。
3. 绘本阅读成了看图说话的练习课。很多老师看到精美图画,迫不及待想让学生说说从图片上观察到了什么。绘本阅读就变成了看图说话,成了老师带着学生走,剥夺了学生观察的权利和独具匠心的思考。
4. 绘本阅读成了品德教育课。教育者传统的思维习惯,总希望学生读书之后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一般是正面的以及唯一的。绘本确实隐藏着与人生、社会、道德、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大道理,但是,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切忌明确灌输给学生所谓唯一性的“道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绘本教学的策略
(一)“读”——开启绘本的钥匙
1. 关注封面、扉页、封底。拿起一本绘本图书,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封面。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看着封面猜测故事的内容,这能够激起学生对书籍的探索。
2. 关注图画的线条、色彩、构图。图画在绘本中担当着最主要的阅读功能,它本身就具有叙事性,它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粗、直的线条,给能人刚硬、锐利、严峻和秩序感,《我是霸王龙》就是用粗硬的线条强调霸王龙的霸气;《我爸爸》的图是温暖的,充满浓浓的爱和家的幸福感,而《爷爷变成了幽灵》的图总体色调就是灰暗的,感觉和死亡有关;构图时会把故事主角或主题置于图画中间。图画中的所有元素都是语言,是绘画语言,也在讲述着故事。在观察和比较中,孩子就习得了读图的能力。
3. 关注细节。细节能带给读者发现的乐趣,促进愉快的持续阅读。很多细节是作家有意为之,暗示作者的意图,带领读者走进故事,更深入地感受故事。
4. 关注文字。绘本中的文字,是另一种信息源。读文的方法可多种样态。第一种,教师读,学生听。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第二种,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能创造出欢乐的阅读氛围。第三种,学生读。学生读的片段,一般富有节奏,或者有明显的语言特征,易于他们朗读和学习。
(二)“说”——揭开绘本神秘面纱
1. 假说情节。教师可以先隐去绘本的文字,请学生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学生会通过观察图片,通过分析、综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原有的绘本作品创造出了许多学生自己的版本,丰富了绘本原有的含义。这些猜想不仅让绘本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自主表达,更加激发了学生要揭开绘本神秘面纱的探究欲。
2. 训练语言。在绘本中,有很多句式值得低段学生去练习,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逃家小兔》中,小兔和妈妈之间“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巧妙对话,构成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孩子在阅读中不自觉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语言模式,围绕故事主旨,进行追逐式的对话。
3. 在“说”中思考。除了让学生自主阅读外,教师也要设置有效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互动中受到启发。
(三)“绘”——与绘本更亲近
低年级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是通过阅读绘本所提供的图画进行语义链接的,因此,繪画和图画的方式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1. 画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学完绘本之后,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画这几课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比如,学完《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有学生就画了长颈鹿把乔治的领带当围脖的图画。
2. 画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比如在教学《落叶跳舞》这个绘本读完以后,笔者让学生画自己想象中落叶是怎样跳舞的。再比如学完《小猪变形记》后,让学生画一画小猪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小朋友画成猫咪、蝴蝶、树叶等等,发挥了想象力。这样做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愉快地投入阅读,充分体验阅读表达的快乐。
(四)“演”——深化内在体验
1. 游戏式表演。教师可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环节,来减轻学生疲倦感,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 童话剧表演。在阅读过程中,可设计角色对话与情节表演,鼓励孩子在边读边演中融入故事,走近人物,获得真切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五)“写”——阅读触动心灵后的敞开
低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更少。如果一味要求他们用文字来书写自己阅读中的发现、体会、感受等,会挫伤他们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绘本读写中,“写”重在阅读触动心灵后的敞开,是在“说”“画”“演”的基础上,有了内在表达的需要以后,再用文字记录下来。
绘本,作为拥有图画和文字这两套话语系统的特殊文学样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孩子从图画和文字中获取信息,读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表达体会和感想,从而进入故事的“深处”。在教学中,借助绘本素材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不但能提升低段学生阅读和写话的综合素养,而且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成长经验。
【参考文献】
[1] 彭懿.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 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08.
[2] 赵立新. 为了孩子的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 松居直. 打开绘本之眼[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