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特色小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
2017-08-11李露
李露
摘 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要施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在經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特色小镇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等。特色小镇通常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特色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意义的改革,特色小镇也必须从这方面下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本文整体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并且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开发建设、政策思想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特色小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特色小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决措施
引言
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代表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特点、文化思想、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特色小镇也具有产业、文化、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特色小镇在生产、生活、生态上一致的,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它有利于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汇集优秀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优化特色小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解决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破解空间资源瓶颈。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探讨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一)全国特色小镇概述
小城镇建设受到重视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多次全会上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5年做了“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批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6年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开展了一系列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工作,工作内容涉及到了政策引导、产业培育、资金支持等多个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在2016年7月联合发文,将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并且指出要在2020年前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
2016年10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单,它们也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这127个特色小镇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共同认定的。国家十分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问题,同时也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建设特色小镇会有专项建设基金和资源方面等的支持。
(二)山西省大同市特色小镇概述
山西省共有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吕梁市汾阳县杏花村镇这3个小镇是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大同市申报了三个小镇,但是没有入选。在国家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山西省也推出了“百镇示范”的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商务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镇容景观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山西省“百镇建设”中,大同市有4个镇入选,分别是天镇县新平堡镇、阳高县罗文皂县、左云县鹊儿山镇、灵丘县东河南镇,这四个小镇在经过整体规划与建设后已经有了特色小镇的雏形。天镇县新平堡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主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将生态旅游业与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在旅游业培植生态的同时培育农业特色。灵丘县东河南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平型关小寨、蔡家峪文化旅游区、燕家湾农业观光区之间,它是以劳务输出和观光区输出为主的小镇,以向旅游区输入劳动力的方式引进部分产业和发展新的产业,同时也促进了周围的旅游和农业资源发展。阳高县罗文皂镇等的突出特点是物资流通和服务业发达,它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重要地点,有着优越的农业条件、文化底蕴和商贸历史。左云县鹊儿山镇以煤炭资源丰富而出名,但是与此同时它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成为了一大难题,该镇也在采取街道绿化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调整,并且开发利用了荒山地区,建设了千亩瓜菜基地和特色杂粮基地。
二、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山西省大同市的四个特色小镇为例,可以发现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和突出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特色主导产业。小城镇在建设初期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主导产业的问题,由于有效供给不足,许多小城镇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中效益农业、生态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小城镇中的第二产业出现了萎缩现象,许多工厂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因不能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而倒闭,民营企业中面临着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很小,不能带动经济有新的发展。
2、开发建设水平低,城镇自身特色不明显。许多小城镇之间都是“千城一面”,彼此之间的区分度不大,缺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特点。各个小城镇之间都有相同的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牌,这很容易降低竞争力,使市场缺少活力。而且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特色,不考虑自身情况,跟风效仿也只会适得其反,同时有些地区也会出现环境恶化的问题。
3、政策文件冗杂,造成资源浪费。从2016年以来,国家针对小城镇建设下发了很多的政策文件,但是政策在传达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政策难以达到县级部门,很多都是只停留在市级部门。市级部门没有主动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县级部门也不主动对接,就会造成政策的利用率低。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住建部门、财政部门和规划部门等多方面,这些部门在制定执行政策时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从而会分散使用政策资金,难以集中力量做大事。
4、文物遭破坏严重,思想意识落后。在特色小镇中往往会有许多传统的古建筑和民居院,但是以此为基础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当地居民就会自行拆除改建这些古建筑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小城镇中的大部分文物属于村民私宅,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与居民沟通时也会产生问题,会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从而导致修缮文物的成本巨大。
5、基础设施不到位,接待能力差。目前大部分特色小镇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但是存在着普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现象,在道路、公共卫生间、停车场、供水供电、网络、娱乐场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另外,从事特色小镇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水平不同,在素质、从业经验与能力方面都有差异,导致接待顾客的水平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数量。
三、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解决措施
1、破除空间资源瓶颈,合理利用资源
山西省有着较大的陆域面积,拥有比较多的资源,对此应该做好规划再开发。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通过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使相关的要素可以有效集聚在一起。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制定开发方案,做好小镇的功能定位工作,使小镇的整体布局与周围的自然资源是相协调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不同地区的特色资源,打造不同的特色优势,根据经济和文化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特色产业。一定要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小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将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与产业融合发展。
2、打破有效供给不足
当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时,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困境,这不仅体现在特色小镇中,在所有的经济情形中都是一致的。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大同市的许多小城镇都有落后产能过剩、有效供給不足的问题,深化特色小镇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优化供给结构、打破供给不足。这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与人文特点,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同时从生产端与服务端入手,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2.1加快高端产业布局,化解供给侧结构失衡
特色小镇应该在发展依靠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产业的同时将焦点放在高端产业上,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找好自身定位。同时特色小镇应该抓住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等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各特色小镇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差异发展,在供给方面提高适应性与灵活性,依靠信息经济、文化经济创造有特色的有效、优质、中高端供给的有代表性的产业。
2.2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打破供给侧要素约束
许多特色小镇在发展初期都是从传统产业转型入手的,深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产业从“要素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在市场格局多变的情况下,传统低端的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困难。重构特色小镇的盈利模式与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来减少对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重新规划发展路径与模式,努力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增加竞争力,锁定高端生产要素和价值链,从而适应资源环境趋紧的局面,
2.3加快产业融合,培育供给侧增值能力
制造业与服务业是打动特色小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两大产业彼此交融,打造一条既包括制造业又涵盖服务业的产业链是十分有必要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会给特色小镇带来更多的增值利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按照“制造基地+文化旅游”的模式,发展融文化研究、生态游憩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培育和壮大供给侧改革新功能,创造有增值价值的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3、以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没有创新这一关键的环节,改革就无从谈起,这种创新包括了生产要素创新、制度创新、金融支持创新等多个方面。
3.1创新高端要素集聚
特色小镇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区,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和新兴聚落空间,特色小镇应积极引进培养优秀人才,制定聚焦科技、信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同时也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汇集创新主体,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突破特色小镇供给高端生产要素的问题。只有集聚并且有效释放要素活力才能实现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模式。
3.2创新制度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创新实践,除了要对供给结构、生产要素进行创新外,还要对各种供给制度做出新的改变。制度创新要以政府为核心,在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中融入新理念、新机制、新的工作载体。在山西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应响应制度创新的号召,在科技创新、环境发展、城市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供给的创新。另外,政府也应厘清与市场的职责关系,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
3.3创新金融支持
在高端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中,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特色小镇要实现快速成长,就要在金融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构,使融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来保证供给与需求之间能够有效对接。各银行也应支持特色小镇的项目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便利。为了提升特色小镇的金融服务体系,要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支付体系,积极争取专项基金,解决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难题。
四、总结
特色小镇是不同于建制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它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具有产业内生性、功能复合性、形态小而美、运行机制新而活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特色小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特色形象不突出、缺少功能叠加、产业层次低、运营主体缺位、创新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瓶颈也要从供给侧结构入手,理清特色小镇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集聚区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科学规划、分类发展、运营管理、要素升级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下的重点工作,做到政务生态系统、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融合。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的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希望能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奎,黄曦颖.准确把握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浙江等地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6,18:15~18.
[2]卓勇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必然与创新———浙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思考[J].决策咨询,2016,02:26~29,83.
[3]盛雪,谭家炜.城郊养生型山水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以沅陵县凉水井镇为例[J].城市学刊,2016,05:74~79.
[4]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山西3个镇上榜.http://sx.people.com.cn/n2/2016/1018/c189132-29162815.html,2016.
[5]苏斯彬,张旭亮.山西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6]陈炎兵.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6,19:44~46.
[7]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