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一)
2017-08-11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100048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100048)
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一)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100048)
“综合思维”的本源是地理学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性质。“要素综合”有不同的层次,依要素的复杂程度而异;“时空综合”强调地理事物的时间属性,也可视为要素综合的特例;“地方综合”落脚区域或地域整体特征,是“要素综合”与“时空综合”的地方表现。教学中的培养是“综合分析”过程,在已有丰富经验基础上,多关注从学生已有思维的基础出发,处理好综合思维结构与思维开放的关系,同时努力保持适度的复杂性。
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高中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分析与综合是人的基本思维活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将“综合思维”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因为“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公认的学科性质。“所谓的地理思维就是要看到整体的宏图,将不同的部分如何适当地组合在一起,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琐碎内容[1]。”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地理学,其属性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且独特的意义。
“综合思维”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2],这种划分借鉴了地理学研究成果。有文章总结,地理学综合研究包括“要素综合、过程综合、区域综合、专题综合”[3];自然地理学则“通常从过程、类型与区域3个不同角度与层次来研究自然综合体”[4]。所以,“‘综合思维’看似一个比较跨学科的素养,但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的内涵使其又很具有地理性[2]。”换言之,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是具有明确地理视角的基本思维活动。本文理解如下。
一、要素综合
要素综合指思考一个地理事象整体内的要素联系,如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是如何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环境整体的。这是一种宏观自然系统的要素综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人类生产活动,也有其各自的要素综合,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联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与生产活动也可视为一个整体,各种“因素”则为其中的“要素”。这里就有了常用的“要素”和“因素”的转化。“要素”常指整体内部的主要元素,“因素”常指整体外部的影响因子。在综合思维的语境下,可以通过互动因素来判断整体[5,p72],打破人为设置的习惯界线,将有互动关系的因素均作为一个新的整体中的“要素”。例如,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将地貌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要素主要指地貌构成要素;将景观的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其要素就变为组成物质、内力和外力。教学中还会有更为微观的内容,如“外力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这时教学关注的是不同外力对地貌的影响,“外力”这个要素就会被分解为更具体的要素。
要素综合会有不同层次。地理研究认为,“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主要关系[6]。”“‘人’、‘地’两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和自然基础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中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受到两大类性质因素的支配[7]。”还有人明确区分出综合研究的层次:“围绕物理、化学、生物这三个主导过程进行的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三个综合的层次依次越来越高[3]。综合层次的不同是因为要素的复杂程度不同。一般认为,含有社会要素的综合要比单纯自然要素的综合难度大。据此,可将“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大致分为3个层次:位于最上层的是人—地两组要素的全面综合,综合程度高,也最为复杂。下面一层是自然要素组和社会要素组内的各自全面综合,其中社会要素综合更为复杂。最下面一层是少量要素的综合,如两两要素的综合,因涉及要素数量少,综合程度低,难度也较低。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大致基于此。但这也只是大致区分,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要素综合情况会更为多样。
二、时空综合
因为地理事象本身空间属性突出,所以“时空综合”强调的是在空间属性上增加时间属性,动态思考地理事象的现状、形成和发展。很多时候,需要时间要素来帮助理解地理事象。一张没有标明拍摄时间的照片,其意义就会减弱很多,甚至可能无法理解。时间还使一些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滞后的效果,如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可能要到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到过苏州的人,如慕名前往寒山寺,会发现完全没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因为苏州的发展,新城区已经把寒山寺包围在城市中间。一座建筑放在不同空间结构中,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表明上看,这是空间变化的结果。但空间只是时间变化的一个瞬时存在,时间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未来简史》中有一个“草坪”的故事,一些西方国家居住的院子里会铺设草坪。这块草坪会引发人们哪些思考?可能会想到选择的草种是否能在此地生长良好、价格如何、是否容易管理等。如果套到综合思维的框架里,大概属于要素综合。作者提出的问题却是“为什么人们想要一块草坪?”他向读者介绍“草坪”的历史,说明因各种自然和经济条件限制,历史上只有贵族才能设置草坪,使得“草坪”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就是时间(历史)为一个现象赋予的特殊意义[7]。考虑时间因素,很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线段式因果关系[5,p83]。意识到这一点,对高中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
时空综合比较基础的表现,是能够直接理解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如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时光对地球表面的刻画。较高水平的思维是能够联系地理事物的过去思考它的现在和未来,相信“地理事象是随时间变化的”,对接触到变化不感到困惑。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对地球科学(自然地理)的事象来说,演变的过程可能更有意义;对社会现象来说,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关系可能更有意义。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地质史有几十亿年,对远古时代汪洋大海的联想,于今天理解北京地表形态,意义不大,更有意义的是从海洋到今天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存在,相比地质史就短很多。如果有意划定某个时代,时间还会更短。这时可能主要关注的就不是北京城市的变化过程,而是相对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现在的北京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变化,即对历史发展的横截面对比,而非具体了解两个横截面之间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
三、地方综合
“地方”包括有明确界线的区域和界线模糊的地域,“地方综合”是指综合思考一个地域或区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该地方的地理特征的,是传统地理学特别强调的研究方法。也有人认为,“区域地理的综合研究除对系统内部的能流、物流、信息流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地域本身的特点、功能和结构外,还必须考虑地域间的相互联系[4]。”本文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区域的综合包括对区域内要素的综合以及区域外要素的综合,这时,被研究区域外的其它区域是作为该区域的一个要素考虑的,所以也属于区域综合。如同要素综合,地方综合也需要先界定“整体”。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思考北京、天津、河北的联系,这时“整体”是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是分别作为“点”起作用的,可视为三个“要素”。
总体来说,综合思维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观。地理综合思维将地理事象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和思考。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域综合三者也是有联系和交叉的。如果把时间和空间也看作是要素,那么时空综合即为要素综合的一个特例;地方综合是要素综合的地域表现,在特定教学目标下,也可以是时空综合的产物;要素综合可表现为地方综合,也可表现为不以区域或地域问题为目标的综合。对宇宙环境、圈层结构、演化过程、大气的组成与分层等地球本体问题的思考;对某些自然现象形成过程的思考等,不一定有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域或区域含义,或地域只是其要素之一,思考的结果并非落脚在“地方综合”。在具体思考一个地理事象时,三个角度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必刻意将它们分开。机械地理解和应用三个角度,反倒违背了“综合思维”的本质。(未完待续)
*更系统的解释请参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