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2017-08-09周世芳
周世芳
【摘要】儿童孤独症病发率的不断上升,孤独症患儿的健康成长受到极大限制,急需有效的手段进行发病机制的剖析,进行有效的防御与治疗。本文重点突出了儿童孤独症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的发病机制研究;临床症状、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辅助检查的诊断研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研究。目前无法根治的儿童孤独症成为人类医学领域相关研究者致力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01
美国精神科医生 Kanner在1943年首次提出儿童孤独症 ( childhood autism)[1]。随着儿童孤独症病发率的不断上升,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为探究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治疗方式,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就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疾病诊断、主要治疗方式的最新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孤独症的同胞患病率在5%至10%之间;相关双生子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概率在30%至90%之间,异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概率在0%至5%之间。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儿童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系,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以已知染色体异常、遗传综合征作为病因的孤独症患儿仅占总患儿的10%。
1.2 环境因素
部分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即与孤独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存在关系的生物、化学、物理社会环境因素成为儿童孤独症的重要发病机制。环境因素及其复杂,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对患儿的健康影响极大。对环境因素的研究逐渐加深,环境因素、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基因的交互作用发病机制成为研究趋势。
1.3 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母亲在孕产期存在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概率为44%。推测认为,不良情绪增加了母体血液激素的分泌量,肾上腺素异常导致胎儿激素水平或胎儿脑部血流量异常,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孕产期及围生期二手烟暴露容易引发儿脑部缺氧缺血。母亲孕期阴道出血、剖宫产、过期产、早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或窒息、低出生体重对胎儿的健康发育均存在不良影响。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儿童孤独症与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密切相。
2.诊断
2.1 临床症状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成为主要诊断依据,为大部分学者所认可[2]。孤独症患者通常在3岁以内出现的不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无眼神交流、呼名无反应、缺乏应有的同伴关系等社会交往障碍;口语发育延迟、刻板地重复语言、自言自语等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智力低下、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癫痫、Tourette综合征、胃肠痉挛、呕吐、腹泻、反复哮喘发作等症状。年龄较大的孤独症患儿通常会出现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性障碍、抑郁障碍等情绪障碍。
2.2 孤独症行為评定量表(ABC量表)
目前,普遍使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对孤独症及其改善情况进行片评定,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的效度、信度均较好。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联合克氏行为量表的应用逐渐广泛。
2.3 辅助检查
2.3.1 脑电图:单纯性孤独症患儿的脑电图呈现活动弥漫性非特异性异常,即非药物性快波活动异常或节律轻度-中度失调;有6.7%至18.9%的患儿脑电图呈现阵发性放电而无癫痫发作现象;部分患儿出现睡眠障碍[3]。
2.3.2 头颅影像学:结构磁共振成像显示孤独症患儿的小脑体积、扣带回、胼胝体、丘脑、基底节、海马、杏仁核发生变化,全脑体积增大,脑部结构异常,脑皮质表面改变,脑皮质厚度改变。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显示左侧Wernicke区、左侧Broca区、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脑灌注相对减少。
3.主要治疗方式
3.1 药物治疗
目前的药物仅仅是能够缓解一部分儿童自闭症患儿部分症状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并不能根治。常用的药物有盐酸氟苯丙胺,制真菌素,羟吗啡酮、β-阻碍药物及营养类药物。盐酸氟苯丙胺增加儿童自闭症患儿目光接触、社会知觉和对学校任务的注意维持,提高智力商数(IQ)测试分数,减少多动或重复行为;氟哌啶醇和安坦可控制刻板动作、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舒必利改善孤僻退缩、安定情绪和提高言语水平。国内外有报道表明,叶酸干预改善儿童孤独症患。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即针对孤独症患儿的心理、行为、社会功能利用心理学原理及方法进行发展性康复的治疗。心理治疗主要致力于促进患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参与患儿的引导。国内相关研究认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作为患者的主要监护人和照顾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对患儿的康复和预后形成直接影响,将“父母和患儿共同成长”的治疗理念融入到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4]。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可塑性较强,教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患儿的康复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4.结语
目前,人类仍无法探寻出根治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式,也难以预防孤独症患儿的出生。孤独症患儿的健康成长受到极大限制,急需有效的手段进行发病机制的剖析,进行有效的防御与治疗,这是人类医学领域相关研究者致力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参考文献
[1]宋宝娟.儿童孤独症的社会功能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2(02):13-15.
[2]邱爽,刘仕成,彭博,等.PLA2G4C基因多态性与北方汉族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联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01):80-82.
[3]戴琼,徐海青,汪鸿,等.2000—2016年我国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03):271-273.
[4]王永固,谢扬,殷文娟.基于Pad的教育APP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与开发研究——以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训练APP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6):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