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杭州市九堡街道的实证分析

2017-08-09课题组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主观态度垃圾

■课题组/文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杭州市九堡街道的实证分析

■课题组/文

一、问题的意义和背景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也迫在眉睫。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管理作为城市管理体系的基础内容,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已经成为了城市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庞大的基数之上仍以每年8-10%的速度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国有2/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境。城市生活垃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带来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公众对环境质量的不满、城市垃圾管理的财政负担等问题。除了垃圾总量庞大,废弃物回收效率低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12年我国废纸综合利用率仅为44.5%,远低于发达国家60-90%的回收率和全球58%的平均回收率。以杭州为例,2014年至2015年的回收率相比2011年至2013年,锐减7个百分点。另外,据统计,2015年杭州市的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已经达到365.47万吨,日均1万吨,每吨处置费90.45元,使得2015年杭州市的垃圾处理费超过3.3亿元。因此,总量巨大的废弃物处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额负担。

在当前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峻的背景之下,国家在大力提高垃圾处理后端处理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垃圾前端分类处理的重视,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提出鼓励引导城镇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加快建立有效衔接的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系统,强化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等政策。政策的落脚点是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而其行为归根结底源于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时的心理诉求。对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杭州市九堡街道七个社区的调研结果作为实证数据,分析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心理因素,得到心理因素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的政策启示,以促进政策的推行和实施。

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构建

计划行为理论是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领域中最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概念构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信念结构对个体行为意向造成直接影响,其三要素分别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结合我国居民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本文决定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纳为研究变量。

(一)态度

在大量的文献研究中,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因此,本项研究也将环境态度列为研究变量之一。本文采用的环境态度概念以Fishbein和Ajzen对环境态度的定义为准,即指:环境行为主体(本文中指城市居民)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的环境行为(本文中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立场或看法。基于具体研究内容和文献交叉分析,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1(H1):态度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心理具有正向影响,居民的分类态度越积极,其垃圾分类参与程度会越高。

(二)主观规范

本论文采用Ajzen提出的主观规范概念,即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指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由此可见,主观规范是一个压力变量,与个体的垃圾分类行为存在相关关系。本文对此相关关系作出假设2(H2)如下:主观规范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心理具有正向影响,居民周围的社会分类行为越普遍,其垃圾分类参与度会越高。

(三)知觉行为控制

根据Ajzen的理论,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个人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由于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难以评估,故本项研究以与其具有负相关关系的预期障碍为研究变量。具体到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中,个体预期的行为障碍主要包括知识障碍、成本障碍、距离障碍、精力和体力障碍等因素,因此本研究对预期障碍的测量主要包括上述这些方面。对此,本研究假设3(H3)如下: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心理具有正向影响,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成本和条件等阻碍越少,其垃圾分类参与度会越高。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和猜想假设,本研究构建了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模型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参考既往文献成果,本文对变量的测量题项设计如下:

态度是指居民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看法。本文参考Simmons、Gamba等人的研究,对于“态度”变量,我们从“环境”“道德”“兴趣”“卫生”等6个方面设计题项以测量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价值取向,并根据Likert-5赋值法对选项进行赋值,最不同意=1,不同意=2,不一定=3,同意=4,最同意=5。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受到的社会压力或在预测行为时,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时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本文参考了Ellingsen、Nyborg等人的文章,在“主观规范”这一变量的问卷设计中,我们选取了“家人”“好友”“邻居”“政府”“环保组织”等作为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参照群体,对于支持垃圾分类的程度按照非常不支持、不支持、不清楚、支持、非常支持从1到5进行赋值,对于是否愿意听从建议按照非常不愿意、不愿意、不清楚、愿意、非常愿意从1到5进行赋值。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个人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本文在参考了Howenstine、Oskamp等的研究后,对“知觉行为控制”从居民行为成本感知和资源掌控度感知两个方面,设计了包括“时间”“空间”“设施”“知识”等12道题项予以测量,并按照Likert-5赋值法对选项进行赋值,最不同意=1,不同意=2,不一定=3,同意=4,最同意=5。

针对因变量,即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在参考了Mccarty、Granzin等人的研究后,本次研究中用居民对废纸、废弃电子设备、废旧塑料、废弃玻璃瓶、废金属等9种废弃物的回收情况作为指标,按照从不收集、很少收集、有时收集、经常收集、总是收集从1到5予以赋值,以衡量因变量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在初步问卷设计完成后,本文首先进行了预调研,结合专家和居民的意见,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得到最终的问卷。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杭州九堡街道中的七个社区的居民作为样本。

杭州市是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然而结果不理想,没有把垃圾源头分类推广起来。十年来杭州市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垃圾围城”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负担。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杭州已有的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通过垃圾分类,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分别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效率。家庭垃圾是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占据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开支的绝大部分,而在前端进行源头分类相较于先混合收集再进行分类是更有效的方式。

在这样的契机下,以杭州市来进行垃圾分类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能够揭示杭州市在之前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的问题,解释杭州市社区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为制定可供推广的垃圾分类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

项目组在九堡街道7个社区进行居民样本随机抽样。共发放1500份问卷,收回1312份,回收率87.5%,在1312份样本中剔除含有缺失值、连续同一选项、笔迹相同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56份,有效率达80.5%。

四、实证分析

(一)公共因素提取

主成分分析法有助于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较少的综合变量,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应用stata1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提取各变量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本文最后的公共因素,以用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及知觉行为控制及“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含义,本文对各变量的测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之前,首先对本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经计算,所有题项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均在0.9以上,这说明本问卷题项的信度良好。我们对“态度”的6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我们将其命名为“态度(at)”公共因素。同样,对“主观规范”的10大测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命名为“主观规范(sb)”。而对于“知觉行为控制”变量的12个指标中,得到了两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pcb1)”和“行为资源掌控感知(pcb2)”,以反映居民对分类行为成本和条件的感知。从垃圾分类参与程度指标中得到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在此称为“垃圾分类的参与程度(wr)”,作为此次分析的因变量。

上述变量的描述性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信息

上述变量的相关性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相关性信息

(二)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3,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检验以上三个理论假设是否成立。在此之前,本文首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VIF值均小于10,这说明模型并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为避免异方差对模型估计造成的偏误,本文采取稳健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本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056,抽样框为江干区九堡街道的居民,样本量较大,经回归分析可以得出较为显著的相关性。经主成份分析法的筛选,我们得出了4项与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因素(p<0.1):态度、主观规范、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和行为资源控制感知(见表1)。

从各因素两两之间的关系来看,主观规范与态度、态度与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主观规范与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之间都分别存在着较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见表2)。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纳入全部四个影响因素进行考量(见表3),可以发现处理后的态度指标与最终的垃圾分类参与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居民对于所居住环境的倾向性态度越消极,垃圾分类参与程度较高,并不符合先前对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其次,主观规范与垃圾分类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居民周围环境中遵守垃圾分类原则的人越多,居民个体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证明了先前的假设。行为资源掌控感知和因变量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1),说明在控制其他几项因素的情况下,此因素对于垃圾分类参与度的影响不大。最后,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与因变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人们对于垃圾分类行为的时间、经历、金钱成本估计的过程障碍越少,及成本评估感知越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的可能性越高,证明了先前“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分类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态度会对其垃圾分类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所居住团体垃圾分类行为的整体规范性和对于分类成本的预估能力会对最终的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正面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各项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共变关系。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大量样本数据实证研究,测量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TPB传统因素在杭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上的作用。经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主观规范是正向的显著的影响因素,证明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对居民垃圾分类回收会起到推动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中的两个成分——分类行为成本评估感知和行为资源掌控感知,前者是对成本的衡量,在回归分析中影响显著,后者是资源的掌控程度,在回归分析中影响不显著,证明了垃圾分类行为成本越低,居民参与程度越高。此外,研究表明态度显著作用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但呈负相关性,与研究假设不符,说明当前国内居民垃圾分类的态度和实际行为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讨论

根据之前的量化模型分析结果,前文提出的三个假设中的第一个假设被证明是不符合的,个体的态度与垃圾分类参与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反,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对于垃圾分类所持的积极态度越明显,其实际上的参与程度越低。经过在杭州九堡街道的实证调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的态度和实际行为是脱节的,当前重要的不是提高人们对待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而是保证其态度和行为的匹配。

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在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模式的养成,对人群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培育更加环保的垃圾处理个人行为模式,是促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有力举措。在教育方面,有意识地对在校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理论和实践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考评的一部分,可以有力地借助集体环境强化主观规范压力的效应,培养学生稳定的垃圾分类习惯。

第二个假设预测了主观规范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程度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个假设是合理真实的,对个体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当个体处于垃圾全民分类的良好氛围中时,其垃圾分类的参与程度也会提高。由此,优先构建一个垃圾全民分类的社区环境,有利于触发主观规范的心理驱动效应。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强化居民垃圾分类主观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主观规范。树立模板家庭,使居民们以成功案例为参照,产生循环式的扩散,借鉴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经验。定期的大规模宣传可以有效地通过主观规范对于居民垃圾分类的压力效应扩大垃圾分类运动的现象级扩展,实现良好的居民垃圾分类回收效果。

第三个假设预测了个人经验和预期阻碍对垃圾分类行为参与程度的关系,个人所预期的阻碍越少,对于行为的最终参与程度就越强。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程度,需要降低垃圾分类行为的障碍预期。垃圾分类回收既是一种公益性的公共行为,又是一种经济行为。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驱动各类主体参与到垃圾分类、分拣、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完善后端利益部门,产生前端资源的逐级需求,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使废弃物成为有价值的再生资源,在社会上形成回收、清运和处置的完整产业链。客观上降低了个人垃圾分类行为的预期障碍,在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层面有利于个体的行为触发。

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上增加对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的扶持,从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减少人们在垃圾分类行为上的障碍预期,在微观层面上加强知觉行为控制的感知能力。

本次研究为我国内地的居民垃圾分类心理影响因素方面做了实证研究,为既有文献做了一定的补充,将计划行为理论用在中国的垃圾分类实践中,做了大样本的数据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推广性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对相关部门提供了建议,同时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中国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适用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中“垃圾分类的参与程度”作为因变量的测量都是主观的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样本局限于一个城市街道,普适性仍有待考量。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研究各类干预措施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陆雅迪、张忻正、麻玉琦、郭子琦、张津铭

指导老师:徐 林

猜你喜欢

主观态度垃圾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垃圾去哪了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倒垃圾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倒垃圾
态度决定一切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