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三个维度

2017-08-09陈思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同志

陈思

习近平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三个维度

陈思

习近平同志在把握中国民族问题“家底”基础上,对中国现有民族关系作出基本判断,由此形成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从而提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战略。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三个维度具有层层递进关系,包含重要理论内涵,在其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基本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最终实施好基本战略,才能形成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的局面,从而根本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的民族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民族问题 三个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阐述的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既提供了实际遵循方针,又提供了长远的理论指导。在习近平同志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内容中,关于当前民族问题“家底”的基本观点,关于解决民族问题思路的基本观点,关于处理民族问题战略的基本观点,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现实民族关系基本判断

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在民族问题上实事求是,首先要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切实掌握中国民族问题实际情况。习近平同志形容这样做是摸清中国民族问题的“家底”。习近平同志摸清中国民族问题的“家底”,不止于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和掌握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对民族问题现状及其体现的基本关系进行宏观分析,作出基本判断,而进行宏观分析,作出判断,本身就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包含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在摸清中国民族问题“家底”基础上,对中国民族问题现实情况作出了五个基本判断。

第一,中国民族关系是“多元一体”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以前就有。习近平同志的重要理论创新在于,他在对这个概念进行新的解读和深入分析基础上,摆明了它的地位和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根本特点是“多元一体”。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页。中国各民族是多元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多民族这个特点,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因此,我们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中国各民族更是“一体”的,从历史角度看,“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从历史到今天,中国各民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大家庭。这种民族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④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在这个大家庭关系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民族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⑥《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的关系。

多元一体,根本前提是整体统一性,即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体现整体性和意志统一性。在这个整体中包含多元,即56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多元,体现的是各个民族的特点,而多元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体。一体是中华民族关系这一事物的本质,是构成中国民族关系的主导因素。多元是中华民族构成的要素,由此形成中华民族的特点。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这种多元一体格局体现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⑦《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认为,多元一体在中国民族问题基本状况中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民族关系从历史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基本情况,是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家底”之一。正确认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民族状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是缺点,更不是负面的东西,恰恰是中国历史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他指出,中华民族包括各民族 ,“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⑧《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回信》,《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日。。

第二,中国民族关系是团结的,但也存在破坏民族团结的因素。习近平同志对于中国现实民族关系的基本判断,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破坏民族团结的因素。前一方面是基本面,后一方面是非基本面。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共存,是中国民族关系现状的又一个特点。基本面反映中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这种关系的存在又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非基本面是中国民族关系的支流,但负面作用不可忽视。全面认识中国民族状况,看到基本面和非基本面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两个方面各自的地位,构成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现实民族问题的基本判断。基于这一基本判断,习近平同志提出民族工作两位一体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同时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这两方面工作缺一不可,统一于民族工作整体当中,从而真正体现加强民族团结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性质。

第三,新中国成立至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既有很大发展又相对滞后。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两个基本事实的认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有很大发展是基本事实。这个事实不容否定。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内地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这个事实同样不容否定。习近平同志肯定这两个基本事实,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两个向度比较和交叉分析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纵向比较;相对滞后,是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集中地区的横向比较。将两个向度的比较结合起来看,构成习近平同志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实事求是的认定。

第四,中国民族问题现状是“五个并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五个并存”,涵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既看到有利方面又看到不利方面,既看到当前又着眼长远,谈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系,揭示了发展机遇寓于困难之中的道理,是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现实民族问题的综合判断。基于这个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第五,当前中国呈现出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十分活跃的显著特点;流动已经成为历史趋势。中国各民族间出现了“三个流动”的新情况,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地区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流动;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习近平同志对这“三个流动”作了分析,认为它是中国民族问题的新现象,从历史上讲,前所未有;从国际范围看,举世无双;它的特点是规模大,而且还在持续发展,方兴未艾。对此,习近平同志从两方面看待,一是肯定“三个流动”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二是看到“三个流动”同时也带来“三个不适应”: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都不能很好适应。从对这一新情况的分析中,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民族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城市民族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过去,我们国家也存在城市民族工作问题,但是由于城市民族关系问题不突出,因此,在民族工作中只占一般地位。现在新情况出现了,就必须把城市民族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城市民族工作总方针是鼓励“三个流动”,工作目标是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因此,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

习近平同志在摸清当前中国民族问题“家底”并作出准确概括之后,对中国现有民族关系作出基本判断:当前中国民族团结关系是好的,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同时也存在破坏民族团结因素,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三个流动”的新情况。我们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方面还存在问题。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民族问题“家底”的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不仅符合中国民族问题实际,而且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看到了新情况,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包含深刻理论内容,充满辩证法,既是他民族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他创造性提出其他民族问题理论观点的前提。

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思路

掌握了中国民族问题“家底”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民族问题纳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解决。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个基本思路,一个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个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对于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明确概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习近平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新华网,2014年3月5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本身就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是这条道路基本内涵的一部分。因此,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②《习近平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新华网,2014年3月5日。

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一个基本要求和一个根本目标两方面内容构成。基本要求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机制。”根本目标是:“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③《习近平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新华网,2014年3月5日。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根本问题是解决自信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不自信,甚至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怀疑,认为中国在民族问题上也应该照搬西方模式。西方国家根本不承认存在少数民族,只承认存在种族并对不同种族采取歧视政策。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扩大了民族矛盾。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则妥善解决了民族问题。中国的经验和成就,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指出的:“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及其坚定自信心的论述,科学回答了关系民族工作最根本的道路问题,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

对于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方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坚持“两个共同”主题、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这“八个坚持”,内涵丰富又相互联系、密切统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的是政治和组织问题,是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而民族地区差别很大、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国家里,只有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之下,才能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的是方向和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总道路,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根基,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解决的是总原则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处理中国民族问题才有一个基本遵循和根本要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解决的是处理中国民族关系根本政策问题,确立这个政策,才能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的是基本制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处理民族问题才具有根本保障并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优越性。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两个主题,解决的是基本立场问题,有了“两个共同”的立场,才能创造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崭新模式。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解决的是精神纽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各民族才具有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解决的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法律保障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内涵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党中央战略布局总框架中的重要一环。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中的一部分,需要放在治国理政总框架中解决,依照法律处理民族问题,当然也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将处理民族问题纳入依法治国范围,它的解决就有了法律保障。

在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八个坚持”中,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方向和途径、总原则、根本政策、基本立场、精神纽带、基本制度、法律保障,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是根基;方向和途径是道路选择;总原则、根本政策、基本立场、精神纽带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遵循;基本制度、法律保障是处理民族问题的规范体系和国民意志。这“八个坚持”,环环相扣,不论哪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损害“八个坚持”方针的整体实行,不可能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

习近平同志对于处理中国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方针的阐述,完整准确地概括了他将民族问题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来解决的基本思路,解答了当前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们党民族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发展。

三、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战略

习近平同志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战略,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他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同志将它作为处理民族问题战略的根据有两点:一是相对于内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内地发展水平,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少数民族地区赶上内地发达地区,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战略不可缺失的部分,这决定了其作为处理民族问题基本战略的必然性。对于这个基本战略的核心,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作出了解读,指出,“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②《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

对于实现这一战略的根本方向和正确方法,习近平同志也作出了论述。他在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提出,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③《习近平考察大理: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新华网,2015年1月21日。

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放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第一位,指出:“干好民族工作也要开拓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囿于历史,不固步自封,不照抄教条,不照搬外国,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完善,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他在2015年考察云南时,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优化市场服务,牢牢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习近平同志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②《习近平考察大理: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新华网,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同志把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纳入处理民族问题总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③《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④《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对于整体扶贫,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6月5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了八条要求,这八条要求,条条适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⑤参见习近平:《在尝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7年6月25日。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按照八条要求,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加大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力度,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使命担当,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就一定能做到“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是脚踏实地的战略。他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达到小康的标准,指出,“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差距总是存在的,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⑦《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个水平的小康,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习近平同志认为,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战略与实现民族团结密切相关,实现这一战略,是“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⑨《习近平的民族观》,人民网,2015年8月24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民族工作,“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⑩《习近平的民族观》,人民网,2015年8月24日。。

习近平同志关于处理民族问题战略的基本观点,是原则、方向、方法、目标的统一。这一战略的原则是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这个战略的核心。没有快速、跨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相比,就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民族问题的经济根源就不能解决,更重要的是,国家发展将出现“短板”,最终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少数民族地区的局部问题就会成为影响全局的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快速、跨越发展这个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战略的方向是与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一,并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全面改革。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十三五”期间举国践行的理念,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只有和全国的发展理念保持高度统一,才能合上国家发展步子、节奏、政策,从而达到快速、跨越发展的目的。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方法是创新、绿色、扶贫。创新、绿色,本身就是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内容的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把这两条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多次在视察少数民族地区时加以强调,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是赶超的前提,思想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只能永远处于落后地位,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活力,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每次考察少数民族地区都要讲扶贫,问扶贫,看扶贫,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指出正确方向和方法,这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贫困地区重合的地方相对较多,贫困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推动内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加快发展的重要入手点。习近平同志关于处理民族问题战略的目标,是务实的。战略目标的标准衡量尺度是: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必须切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考量是: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最终目的,是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则、方向、方法、目标的统一,构成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处理民族问题基本战略的内涵。

对中国现实民族关系的基本判断、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思路、处理民族问题基本战略,构成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又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对中国现实民族问题作出基本判断,奠定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思路的基础。有了基本判断,才能形成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没有基本判断,基本思路就失去了根据。建立在基本判断之上的基本思路,又是形成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战略的基础。“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它涵盖全局,自然涵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部分的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把民族地区发展放在总布局中考量其特殊性,自然形成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战略。只有实施这个战略,才能将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形成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的局面,从而根本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的民族问题。

作者陈思,男,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要闻评论部 (北京 100090)。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同志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大元帅』与『小同志』
民族团结之歌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少数民族的服装
向雷锋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