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恨歌》中亲情叙事的缺失

2017-08-08段凯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淡漠长恨歌世俗

段凯华

内容摘要:在浓郁的上海弄堂文化滋润的小女人王琦瑶经历了无数的理想,幻灭,躁动,怨望,细小琐碎的人间百态,仅仅细微的心里描写彰显了小说的独特魅力,但其客观简练的叙述风格抽离了平凡人的温情和热烈,在逻辑严谨的框架中缺少对亲情关系的铺陈描摹,使得整部作品渗透着难以言说的淡漠和凉薄。

关键词:亲情缺失 世俗 淡漠

王安忆通过“王琦瑶”的两条生活关系网——情爱,友情勾勒了一幅上海普通女性独立历史风云变幻,坚韧执着地构建自己的小天地,品鉴日常情味的世俗风景图。然而作者独特的生存体验,内在气质和写作风格,间接地影响了其笔下人物的性格完整,情感流露,关系走向和生命结局,呈现了明显的亲情叙事缺失影响力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程度。

一.亲情叙事缺失的表现形式

以展现世俗风情为主线,以人物的情爱贯穿始终,描写中总是不自觉的略过各个人物的家庭亲情关系的交代,转而投向更为体现生活原貌的社会关系。无论是王琦瑶与她的父母,还是王琦瑶与自己的女儿,薇薇和她的“父亲”,亦或是张永红和她的父母兄弟,长脚和他的家,老克腊和他的家庭都是在冷静客观地描述中浅浅地交代,丝毫没有普通人亲情的温暖和牵绊。甚至有的家庭成员从头到尾都未出席,王琦瑶与父亲从来没有正面对话过,因为他从来没有出现在女儿的任何重要的生活镜头中。即使出现的母亲,也只是在王琦瑶坐月子的时候,但却是以母女争吵,母亲摔门而走告终,而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出嫁也没有请娘家人,“王琦瑶想她的娘家人请也未必到。”【1】整个亲属关系中竟然只剩一个无亲无故的严师母,只有一个亲戚竟然还是自己的女儿,如此荒唐的理由,最后竟然让她自己和未来的女婿颇为感动。亲情叙事在此不仅缺失而且过于苍白,直接。王琦瑶只有一个亲人----薇薇,但是他们的关系又非寻常母女的亲密无间,她们一开始就相互有着妒意,一个因为母亲的美貌,一个因为女儿的年轻,再到后来妒意发展成了薇薇的叛逆,不因为青春期,只因为不相知相爱,不能相互理解,欣赏中也带着些许的敌意,以至后来薇薇飞往美国,王琦瑶没有给女儿金条,凭女儿衣着简陋,毫无准备地飞往大都市,而自己竟然只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并没有普通母亲不舍,悲伤,担忧。她的担忧为的只是她自己而非其他。而女儿薇薇在出国之后,没有跟母亲有任何形式的联系,一个单身母亲将女儿含辛茹苦养大,在异国状态下俨竟然互不干涉,不得不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年老的独身母亲如何安度晚年这应该是子女必须想到而且尽量做到的,而文中却丝毫未提及,只是在向读者展示王琦瑶孤独又寂寞的生活,老克腊成为她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甚至最后王琦瑶竟然以自己全部的财富换取陪伴。这个生长于家的青年在长达几个月的与一个中老年妇女来往频繁,家里人全然不知,只觉得是个老实孩子,自然不会出什么事。他們彼此是陌生的,但都不把陌生当做一回事。至于长脚,虽然介绍了一些他小时候与姐姐的温情故事,但也是点到为止,涉及他的母亲的只是叙述其存在,而他的父亲根本未曾提过。长脚的现在和未来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但是和他的父母姐妹的亲情却无甚关系。类似的张永红也是仅仅叙述了一下她的家庭状况,而未提及其家庭关系的实质,她的生活,婚姻状况父母完全离场。亚当斯密曾确立了一条概括性的道德原则:彼此之间有某一程度的亲属关系的人们,总是应该按照某个模样相亲相爱,而如果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另外一种摸样,则其中必定有非常不妥当的成分,有时候甚至是某种邪恶的成分。【2】王安忆以其冷静客观的观察,在宽容生活的同时,保留了一抹惨烈的冷色,缺失的亲情,缺席了人物的生活,也缺席了生活的本身。

二.亲情叙事缺失的形成原因

王安忆自身对亲情的特殊体验促成了她对笔下人物单线条的情感走向。从小成长在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家庭中,王安忆较少体会普通孩子那种温柔细腻的亲情,加之本身在家中的尴尬位置——上有一个优秀出众的姐姐,下是聪明灵巧的弟弟,本来性格并不外向的王安忆变得更加内向。初中毕业后王安忆自愿远离家庭下放农村,这也意味着一个少女开始离开父母。在本该享受青春和父母的陪伴的的时候,她错失了,从而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情感积累。后来虽然回到上海,与父母亲人团聚,但那时她的心智已经初步成熟了。正如洛弗依德所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成长经历,必将带来一个带有缺憾的情感感受,它不但绽放着人的存在,蕴藏着人的自由,而且从根本上昭示着生命存在的方向,意义和价值。【3】王安忆凭他她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建构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王琦瑶的一生可以说是最丰富多彩的,但是却不自觉的点染了王安忆本身对亲情的观点,于是大量的亲情空白让位给世俗情感纠葛,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独立于家庭,只是个体自在地组合关联,而不是以家庭关系网来捕捉人情世态,人性得失。而其中一处康明逊的家庭背景描述也是为推进王康两人的感情线而进行,仅仅呈现了一个无法承受生活之重的爱情和亲情双向弱者,却并未就亲情缺失揭露人物感情结局以及真实存在的康明逊与女儿薇薇的关系走向。

大量的评论肯定王安忆严谨的逻辑,发达的大脑,缜密的叙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冷静客观的写作风格。王安忆本人并未有太多的社会经历,情感体验,所以自然不会太多涉及繁复的情节,宏大的叙事或者文化的意趣,因果分明的理论,详细完整的描写,精到深邃的主旨是她的天然优势。正因为如此,当她过分关注作品——《长恨歌》的世俗文化时,恰恰将最传统的文学母体——亲情忽略了。王琦瑶作为一个美丽精明的“上海淑媛”,“三小姐”只是单纯地围绕生命中如流水般出现的男性而生存,丝毫没有作为个体“女儿”或者其他家庭角色的空间。完全割裂的庞大的家族关系体系使得王琦瑶好像一根光秃秃的竹竿,突然地打入上海弄堂,搅动起一番情与爱的风雨,而后又无声无息地消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叙述空白。充满生活气的主人公们一面认真踏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享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百种滋味,却独独不提家庭,不涉家人,只谈爱情,关注时下,这不得不让读者怀疑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三.亲情叙事缺失导致的现实困境

1.作品本身艺术魅力的局限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4】作为一种现实性作品,首先必须具备的艺术品格就是真实,如果不能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描摹得入情入理,再现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完整的社会内容,势必导致作品陷入叙事缺失的困境,从而影响作品整体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亲情关系的刻画中苍白肤浅,着力应用在人物的情爱关系网上,导致作品的世界虽极近世俗人生的底色,却远出于真正的世情社会,独立于作者自我建构的上海世界,单线条地在固定的模式化轨迹上运行,既接地气却又远离尘嚣。其中主人公王琦瑶作为一个独身女人,带着一个没有父亲且父亲永久性缺席的孩子,在中国社会五六十年风云变幻的政治浪潮中,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无家无友,安然度日,甚至还能抵抗岁月的侵蚀,魅力不减,风韵犹存,这确实是一首长恨之歌,但是却只是属于一个人的,而且属于一个时代极其不普通的人,她不代表最广大的平凡市民,只是上帝眷顾的万里挑一的幸运儿。

2.错误人生观的现实导向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通常由于思想觀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意志愿望相近而产生强烈共鸣。《长恨歌》自从问世以来,风行国内外,影响了无数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读者,在形成审美效应之外,还会或者已经产生量强大的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和个人化风潮的席卷之下,这部作品既是产物,又是先声,给予了广大青年以深刻的现实导向。但是作品亲情叙事缺失带来的错误的人生观,无形中错引了本来就精神迷茫的一代。王琦瑶自信又自私,只注重生活的芯子,忽视生活的里子,对父母女儿感情淡薄,追求个性,享受当下,这些性格特质无一不迎合了90年代或者生于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品味,使得本来就自私冷漠的青年们获得了一个“完美”的学习模范。亲情缺失意味着责任,温情的虚无,没有了亲情的牵绊和滋润,个体的自由被放飞,然而无界限的生存空间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像王琦瑶一样守着“财富”自顾自地过着幸福的小日子,相反多数出现了消极,焦虑,抑郁,孤独的问题。拥有完整健康的人生观的文学作品甚至不能完成指导大众,温润心灵的使命,亲情缺失的《长恨歌》更是值得广大读者怀疑。

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生存体验,真实平易的叙述风格和人格魅力,造就了王安忆惊人的文学才能。《长恨歌》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产物虽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它揭露上海世情民俗,刻画人性人心,反映社会生活等显示出的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远远高出一般作品的艺术水平,具有恒久的艺术感染力,在新世纪文学的大潮下,这种对人与人性和边缘经验的表达依然值得我们期待。

注 释

[1]王安忆:《长恨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7页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3]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D】,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4][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Z】,见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页

参考文献

1.程德培:小说家世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谢晓芬:家园想象视野下的加华小说“亲情缺失”叙事【D】,暨南大学,2016

3.杨赛:论刘庆邦小说的情感缺失叙事【D】,安徽大学,2014

4.崔志远:寻找上海—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5.李玲: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对王安忆《长恨歌》叙事立场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2007(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淡漠长恨歌世俗
初诊未治帕金森病淡漠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脑小血管病患者淡漠综合征的临床评定
长恨歌
——笔画设计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
世俗